专题
首页  >  专题

“牧区大寨”绿富同兴

  【锁黄沙 筑绿屏】

  光明日报记者 高平

  曾被毛乌素沙漠包围的内蒙古鄂尔多斯乌审旗,如今已经是“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统计显示,乌审旗2016年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度分别达到32.82%和80%。

  黄沙滚滚半天来,白天屋里点灯台,行人出门不见路,房子埋在沙窝后。这是昔日乌审旗的真实写照。

  1957年,18岁的女牧民宝日勒岱看到邻居家的房屋被沙漠层层掩埋,她背来沙蒿密密麻麻地种在房后,没想到都成活了。此后,在她的带领下,先后固定了17万亩流动沙丘,修建草库伦围墙500多里。1965年,宝日勒岱所在的乌审召公社治沙引起了全国关注,成为当时全国生态建设的一面旗帜,被誉为“牧区大寨”。宝日勒岱成长为公社书记、旗委书记、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

  2016年12月31日,记者在呼和浩特市采访了78岁的宝日勒岱。她说:“现在牧区搞家庭牧场,对生态保护很有好处,生态移民进城也很好,这是历史趋势。”

  新世纪以来,10万乌审人把生态文明作为立旗之本、生存之基、发展之要、振兴之举常抓不懈,形成了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治理模式,实现了由朴素的生态观念向现代的生态文明转变。通过植树造林以及将生态建设重点向城区、景区、园区、新型社区转移,2000年与2016年相比,草场面积由742万亩增加到1060万亩;森林面积由371万亩增加到575万亩;植被覆盖度由65%提高到80%;荒沙面积由1999年的700万亩减少至2016年的200万亩,沙化和荒漠化得到有效遏制。

  经过20年的探索,乌审旗形成了以人造板、生物质发电、饲料、饮食品和生态旅游为主的林沙产业体系。依托生态建设形成了良好自然环境和独具特色的人文地理环境,建成国家级内蒙古乌审旗苏里格沙漠公园、沙地柏自然保护区、4A级景区萨拉乌苏、察汗苏力德、银海等生态旅游景点10多处。以转化利用沙柳为主的灌木为原料的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发电厂等林沙龙头企业,治理荒漠15万亩,提供1亿度绿色电力和3000个相关就业岗位,为当地农牧民增收近5000万元。

  2016年,农牧民来自林沙产业的收入人均达2378元,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乌审旗成功走出了一条“大地增绿、资源增加、农牧民增收、经济增长”的绿富同兴的发展之路。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25日 07版)

本文来自:光明网-《光明日报》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蒲潇]
 收藏:0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2011-2017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