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专题

科技创新是强军兴军的重要基石

来源:解放军报

科技创新是强军兴军的重要基石

  编者按

  习主席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把创新摆在我军建设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靠改革创新推动国防和军队实现新跨越,是决定我军前途命运的一个关键。这是习主席综合分析国内外大势,立足我军建设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注重抓创新、谋创新,是贯穿习主席治党治国治军理论和实践的一个核心理念,在科学技术深刻影响军事领域的今天,推进改革强军,更离不开科技创新。当前,我们正处在改革强军的重大战略机遇期,要深入学习理解习主席关于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紧紧围绕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把握科技创新发展大势,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在强军兴军的伟大征程上谱写新的辉煌。

  科技创新能力决定着大国博弈的成败,也关系大国军队的生死荣辱

  记者:习主席强调,创新能力是一支军队的核心竞争力,也是生成和提高战斗力的加速器。攻克制约我军建设和改革的突出矛盾,需要以创新的思路办法攻坚克难。对此,应当怎样理解?

  曾华锋:我们知道,科技创新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密切相关。军事领域是对科技前沿感知最敏感的领域,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创新则生,守旧则死。综观人类历史上曾发生的五次科技革命(其中两次科学革命,三次技术革命),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科技创新能力决定着大国博弈的成败,也关系大国军队的生死荣辱。在“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军事革命”这一完整链条上,原点的迟钝与错失,直接影响着世界舞台上竞争者的不同命运。适者兴、违者衰,主动者赢、被动者败,毫无例外。近代我国也曾错失过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军事变革的良机。如今,面对新的“变革浪潮”“机遇风暴”,我们能否站立潮头,主动创新,顺势而为?对此,我们必须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创新意识,敏锐研判世界科技创新的发展大势,紧紧抓住和利用好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军事革命的机遇,通过创新发展新一轮战略前沿技术,成为新竞赛规则的重要制定者、新竞赛领域的重要主导者、新竞赛范式的重要引领者,制胜未来而不是尾随未来,打败敌人而不是被敌人打败。

  石海明:大国军事领域的较量,是生与死的较量,特别残酷,特别现实,特别直接。我们能否在未来发展中后来居上,弯道超车,关键看创新。晚清错失军事变革机遇,导致甲午海战战败,以及前苏联因错失信息化军事变革而导致国力衰败的悲壮历史,对我们今天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是难得的镜鉴。

  军事理论既要敢于直面科技发展的现实挑战,又要善于引导科技创新,才能有力助推战斗力生成

  记者: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重要的战斗力。围绕如何利用科技创新成果,加快我军现代化建设进程,已形成一个举世皆知的战略共识。请谈一下科技创新与战斗力生成之间的关系?

  曾华锋:科学技术是军事发展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每一次重大科技进步和创新都会引起战争形态、作战方式和军事理论的深刻变革。人类军事斗争发展的总趋势是从材料对抗、能源对抗走向信息对抗,从体能较量、技能较量转向智能较量。从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发展进程来看,往往首先是科学技术引发了武器装备的革命,然后才会对军人素质提出不同的时代要求,最后才有作战方式的变革。因此,要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重要作用,就要紧贴新的军事变革需求,选准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技术领域,着力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通过科技创新,大力推进军队信息化建设,重塑现代军事作战体系。

  石海明:至于在战斗力生成中,科技创新与军事理论的关系,也是特别值得我们重视的。两者相互耦合,已成为现代战斗力生成的重要基础。如果说,当年在技术决定论的背景下,马汉的海权理论只是对几个世纪以来前人的海战实践作了一点总结,那么20世纪富勒的机械化战争论、杜黑的空权理论就大不一样了。因为富勒、杜黑的理论不但基于科学技术的先期发明,更促进了后来装甲技术、航空技术的进步。也就是从那时起,科学技术的战斗力倍增作用空前强化,而军事理论对科学技术的导向作用、牵引作用也逐步彰显。尤其是现代,军事理论必须敢于直面科技发展提出的现实挑战,又要善于引导科技创新,两者犹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密切配合,才能有力助推战斗力生成。

  面对信息网络对现代战争体系的重塑,我们必须具备一颗敏锐的“科技头脑”

  记者:谈到科技创新与战斗力生成,就不得不关注现代战争制胜机理,从科技创新的角度,我们应如何把握现代战争制胜机理?

  曾华锋:伴随着信息时代的浪潮,信息化战争登上了世界舞台。习主席曾深刻指出,现代战争确实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看上去眼花缭乱,但背后是有规律可循的,根本的是战争的制胜机理变了。信息化战争的制胜机理主要体现在信息主导、体系支撑、精兵作战、联合制胜4个方面。信息主导指的是,战争胜负的关键在于信息;体系支撑指的是,现代战争在“拼体系”“拼整体”;精兵作战指的是,小分队的精兵作战形式已经成为信息化战争制胜的有效法则之一;联合制胜指的是,联合作战是信息化战争制胜的基础。

  石海明:对此,我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说明。2011年5月25日发生在阿富汗山谷中的一幕。当时,美军一个侦察排及约20名阿富汗国民军,在阿富汗一个山谷执行侦察任务,忽然遭到塔利班武装伏击,陷入重围。然而,随行的2名美军空地协同指挥小组人员利用附近的侦察机作为通信节点,协调巡逻战机增援,随后赶到的美军部队对塔利班武装进行了密集覆盖打击。于是,美军在遭遇伏击13小时后成功突围,共消灭塔利班武装分子270人,而美军无一阵亡。在这个战例中,塔利班武装伏击美军失败,主要原因在于美军拥有信息优势、体系优势,从而使其能在陷入重围的情况下,及时协调和调动海陆空精锐兵力增援,击败塔利班武装。

  曾华锋:由上述战例可见,科技进步已然是现代战争制胜机理发生变化的深层动因。特别是随着现代战争的作战空间正在向太空、网络和电磁空间、深海和极地等“全球公域”拓展,抓好国防科技创新,是破解现代战争制胜机理的关键,也是从根本上实现强军目标的有力杠杆,我们必须具备一颗敏锐的“科技头脑”,才能精准认知昨天战争的面貌,把握今天战争的脉搏及明天战争的法则。

  石海明:关于科技创新与现代战争制胜机理,从战争空间的演进及掌握主导权的角度,也可以看出两者的高度关联性。

  曾华锋:是的,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战争的作战空间已然由自然空间一维主导,演进到今天的自然空间、技术空间及认知空间三维主导。与作战空间的变迁相对应,过去人类战争呈现的主要是以武力战为标志的军事对抗,而现代信息化战争则是整体战,赢得战争胜利不仅需要高度集中作战力量,在陆、海、空、天、电等紧密相关的多领域战场获得优势,而且需要整合军事、外交、传播等多维度力量,并从力量建设、装备创新及战争设计等方面全面赢得战争的主动权。为此,如何做到遵循基础科学动向,紧跟前沿技术发展,提出面向未来的战争设想,就成为掌握战争主动权的关键所在。

  要利用军事技术发展的不对称性,跳出在别人发展版图上找路子的窠臼

  记者:从理论探讨到现实关照,对于科技创新与未来战争,你能否谈谈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当前态势?特别是在国防科技创新领域有什么新动向?

  曾华锋:科技创新是军事革命的基本动因,每一次军事革命的发生,都是源于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并首先在武器装备领域表现出来。世界新军事革命正进入深水区,孕育新的重大突破,尤其是伴随着无人化技术、空天技术、大数据技术、激光技术、生物科技、脑科技等战略前沿技术的蓬勃发展态势,军事领域的较量已暗潮涌动,世界主要军事强国纷纷抓紧谋划,布局未来。美军依托新概念技术,提出了所谓的“自主战争”“无炸药战争”“影子战争”等新作战理论,这些都对我军国防科技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当然,军事对抗是进攻与防御的矛盾运动。要达到制衡对手、赢得主动的目的,基本的逻辑前提就是要把握军事对抗的攻防矛盾运动,它包括军事技术发展的不对称性,战争攻防对抗的可转换性,作战体系结构的非均衡性3个方面。其中特别是要利用军事技术发展的不对称性,跳出在别人发展版图上找路子的窠臼,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研究梳理具有重大支撑引领作用、具有重要军事应用前景的基础研究成果,培植武器装备新的增长点,抢占国防科技创新的战略制高点,将未来战争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石海明:近年来,有关颠覆性技术的评介预测连篇累牍。一时间,颠覆性技术仿佛成了拯救人类未来的通天之梯、包治全球问题的救世良方。我们当然要重视颠覆性技术,但更要重视颠覆性技术背后的基础科学进展。比如,人类科学史上日心说对于地心说的颠覆,量子力学对于经典力学的颠覆。科学的法则,就在于它可以被证伪,这个过程就是颠覆人类思维方式的过程,也是人类进步的根本动力。只有注重颠覆性技术背后基础科学上的建树,才能从根本上赢得战略对抗的主动与先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大力弘扬创新精神,不断开创强军兴军新局面

  记者:习主席把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到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要求把军队创新纳入国家创新体系,不断开创强军兴军新局面。那么在践行强军梦的伟大实践中,我们该如何弘扬科技创新精神呢?

  曾华锋:落实习主席的重要指示精神,我们需要牢固树立高地意识、协同意识,以及众创意识。

  其一,树立“高地意识”,抢占战略制高点。引领未来是国防科技创新发展的长期根本任务,基础科学与前沿技术一旦取得重大突破,往往会催生新的科技革命,以至推动人类社会发生变革。因此,我们要坚持引领未来,抢占科技革命和军事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只有站在科技前沿,军队才能站在世界军事发展的前列。

  其二,树立“协同意识”,下好军民融合“一盘棋”。体制机制改革对国防科技创新意义重大,完善国防科技协同创新体制,就是要注重顶层设计,统筹军民创新资源,特别是要打破垄断壁垒,吸纳社会科技力量,建立军方主导、军民融合的国防科技协同创新运行格局,真正把国防科技创新的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天地,将强军兴军的种子根植于肥厚的社会沃土。

  其三,树立“众创意识”,引领官兵创新潮。在当前社会经济领域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军队推动创新,也应树立“众创意识”,努力通过机制体制创新,引领官兵的创新潮。国防科技创新领域应当成为汇集人才的宝地、提升人才的高地、锻造人才的阵地,要大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及技术尖兵,在改革强军的大舞台上,共同演奏强军梦的“大合唱”。(陆荣军)

本文来自:解放军报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蒲潇]
 收藏:0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2011-2017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