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生物工程学家创建了一种数学算法,当你在进行某种普通动作,如拿取杯子或沿着路开车时,就算你的动作被打断,这种算法也能够“了解”你的意图。
主要作者解释说,这种算法能根据你的意图来预测你行动的方式。汽车的人工智能能够利用这种算法使路线更符合驾驶者所想。(图片来源:VioNet / Fotolia)
如果一个软件能在驾驶者在冰上突然转向时将车重驶回正轨,或者能指挥假肢帮助虚弱的中风病人流畅地举起一个杯子,那会怎样?
伊利诺大学芝加哥分校的生物工程学家创建了一种数学算法。当你在进行某种普通动作,如拿取杯子或沿着路开车时,就算你的动作被打断,这种算法也能够“了解”你的意图。
这项研究在线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上。
“比如,当你伸手去拿一张纸,而你的手在半途中磕碰到了什么东西——你的眼睛需要时间来调整,神经需要时间处理发生的事,大脑也需要时间来处理发生的事,甚至需要更多时间来发送给你的手一个新的信号。”Justin Horowitz说道,他是伊利诺大学芝加哥分校研究生助理研究员兼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
“因此,当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时,将要传到你手的信号至少在十分之一秒内无法改变。”Horowitz说道。
在对于这个概念的首次验证中,Horowitz采用的恰好是他描述的方案。他分析了研究目标伸手拿虚拟桌子上的物体时的运动,但让他们的手伸向了错误的方向。Horowitz创建了一个先进的数学算法分析这些行动,并估计目标的意图,即使有干扰使行动没有坚持到底。
Horowitz说,这种算法能够根据你的意图预测你行动的方式。汽车的人工智能能够利用这种算法使路线更贴近驾驶者所想。
“如果开车时我们撞上了一块冰,然后车子开始转弯,我们需要汽车知道我们到底想往哪走。”他说道,“这就需要把汽车的路线纠正成我实际想去的,而不是我现在所指的。”
“计算机有额外的传感器,并能以远超过我的速度处理信息。”Horowitz说道,“如果汽车能分辨我实际想去的方向,它就能自己朝那里开去。但是,它必须要知道车轮的哪一次移动能表明我的意图,而哪一次只是对已变化的环境的反应。”
对于一个中风的患者来说,一个“聪明的”假肢必须能诠释这个人实际想做的,就算他们自己的身体破坏了他们的行为(由于肌肉痉挛或肌颤)。这种算法也许能让一个识别人类意图并帮助他们流畅地完成这个行为的装置成为可能。
“我们把它称作心灵机器人,”Horowitz说道,“如果你知道一个人如何移动,并知道干扰是什么,你就能分辨他潜在的意图——这意味着我们能利用这种算法设计出能纠正一个转弯汽车的路线或帮助痉挛状态的中风病人的机器。”
原文链接: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5/10/151007125748.htm
翻译:吴苏栗 审校:檀泽浩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