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取消

热门搜索

专题
首页  >  专题  >  环球科学  >  环球科学<前沿资讯>

关于死亡和临终---那些令人惊讶的发现

来源:


仅仅是想到死亡,就能触发古怪的行为。来源: Jesse Krau?/维基媒体


     本杰明?富兰克林曾说过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死亡和税不可避免。”我们很少认为交税是件令人兴奋的事,但每当提及死亡 - 甚至只是想到它,都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我们造成深远的影响。


     这也是为什么如此多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从各自的专业角度研究它。
以下有五个不同方面--- 生化,医学,遗传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这些你可能 不知道的事实。


1.人体分解的气味是“怪异的甜味”
虽然很难描述死亡的气息是什么样的,但大多数人都认为气味不太好。然而,人体 分解的气味其实很复杂,涉及了400多种挥发性化学物质。


我们与其他动物有许多共同点,但最近的研究发现,五种酯类 ---能与水发生反应,产生醇类和酸类的有机化合物 ---为人类所特有。这一结果通过比较从青蛙和知更鸟到猪等26种动物物种得出。有趣的是,水果也可以产生这些气味,尤其是当它们腐烂时。那些熟悉这些气味的人,如法医或殡葬业者,描述尸体时经常报告“怪异的甜味”的气味。现在我们可以知道为什么了。


2.不,你的指甲和头发会不会继续生长
你可能听说过,我们的指甲和头发会持续生长 - 至少在我们死后一段时间 内。这让人想起了挖出尸体时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样子,以至于急需理发师或修脚工。这个想法可能来源于我们看到头发和指甲似乎变长了,但那只是我们的错觉。事实上,是因为我们身体的其他部分因脱水萎缩了,使指甲和头发看起来更长。


我们认为还在生长的头发和指甲实际上已经死了:唯一活着的部分是在皮肤下的毛囊和指甲的基质。但是,这些器官需要激素调节产生头发和指甲,更不用说死亡时或之后不久即停止供应的成分,如蛋白质和油脂等。



染色体末端(端粒)越短意味着寿命越短。图片来源:AJCann/Flickr, CC BY


3.端粒长度预测寿命
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都认为,我们的细胞可能是不死的,只要在正确的环条件下,他们会永远复制下去。
但是,正如1961年发现的那样,它们并不是永生的:经过大约50至70代分裂后,它们便停止分裂。十年后科学家提出了端粒(位于染色体末端的重复DNA序列)假说 ,即每次分裂后,端粒长度便缩短一些,而当它们长度过短后,分裂停止,细胞就会死亡。


从那时起,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端粒长度可以用来预测寿命,并且不仅仅适用于人类。


然而,并非所有的研究 都证实了这点,并且目前尚不清楚端粒缩短是否是老化的原因或者只是一种症状。如果端粒长度确实能控制老化的进程,那么我们就有可能通过增加它的长度来延长寿命。
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知识我们了解得太少,因此需要进一步关注其进展。


4.对死亡的恐惧随年龄增长而下降
对死亡的担心会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这一观点似乎违反常识,但正在美国进行的研究却证实了这种情况。
一项研究发现,40多岁和50多岁的人会比60多岁或70多岁的人表达更多对死亡的担忧。无独有偶,另一项研究发现,60多岁的人关于死亡的焦虑比中年人(35至50岁)和年轻人(18至25岁)要少。


然而,另一项研究发现,经过20多岁的高峰后,对于死亡的焦虑开始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对于男人来说,下降在60岁时趋于稳定,而对女性来说,一些证据表明她们在40多岁和50多岁之间有轻微的增加。


我个人的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模式,这一点在即将出版的新书中有所提及---但这仅局限在美国。在巴西,菲律宾,俄罗斯和韩国等国家,并没有发现这样的趋势。


所有这些研究都调查了不同年龄层的人,但没能调查个体纵向的改变。因此,年龄和死亡焦虑之间的关系可能是通过代际效应驱动的:也许我们的祖先比我们经历了更严峻的挑战。

经常思考死亡是否会让你变得偏执?图片来源: JDHancock/Flickr, CC BY


5.思考死亡让我们变得更偏见
简要描述下当你想到自己死亡会有怎样的想法。当你身死或者曾经心死时你认为会发生什么。这些是过去25年间200多项研究的参与者被问及的问题。


 结果表明,思考死亡 --- 比思考更平庸的东西,甚至其他焦虑的来源 --- 使得人们对种族主义者更宽容,对性工作者更严厉;不太愿意购买外国商品;甚至使自由派不那么支持LGBT组织.


然而,它也使人们希望有更多的孩子,并且给孩子取个与自己相同的名字 。换句话说,思考死亡会让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后代,或我们认同的群体追求长生不老间接地感受生活。


甚至有一些证据表明,在面对死亡时,没有信仰的人更愿意相信上帝和来世。


http://medicalxpress.com/news/2015-12-death-dying.html

翻译:方露
审稿:杨倩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收藏:0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2011-2017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