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用于电子工业、太阳能技术和光催化领域的新型柔性半导体
日期:2016年9月12日
来源:慕尼黑工业大学(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unich ,TUM)
摘要:携带着遗传信息的DNA拥有稳定而柔韧的双螺旋结构,它使地球上生命的存在成为可能。近日,慕尼黑工业大学(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unich, TUM)的一个研究团队发明了一种双螺旋结构的无机半导体材料。该材料由锡,碘和磷元素组成,不仅拥有非凡的光学和电学特性,还具有机械柔韧性。
由锡,碘和磷元素组成的新型双螺旋状半导体,它具有极好的机械柔韧性。
图源:Tom Nilges教授/ TUM
携带着遗传信息的DNA拥有稳定而柔韧的双螺旋结构,它使地球上生命的存在成为可能。近日,慕尼黑工业大学(TechnicalUniversity of Munich, TUM)的一个研究团队发明了一种双螺旋结构的无机半导体材料。该材料由锡,碘和磷元素组成,不仅拥有非凡的光学和电学特性,还具有机械柔韧性。
柔软多变却不失强度,这是自然编码的遗传信息以双螺旋结构存在的一个原因。慕尼黑工业大学的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无机化合物,该化合物中的元素排列成双螺旋状。
这种新型半导体材料由锡元素,碘元素和磷元素组成,被称作SnIP。此外,该材料的柔性远远超过传统的无机半导体材料。厘米长短的纤维可以被随意弯折而不断裂。
“SnIP的性质无疑取决于双螺旋结构,”Daniela Pfister解释道,他是慕尼黑工业大学新型材料合成与表征领域的教授,也是Tom Nilges团队的研究人员。正是他发现了这种新型材料。“SnIP可以克为生产单位轻松地实现大规模生产。相比之下,砷化镓具有类似的电子学特性,但毒性却远大于SnIP。”
良好的应用前景
从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和热电元件到光催化传感器和光电器件,SnIP的半导体特性使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此外,通过参杂其他元素,新材料的电子学特性也使其的适用范围被扩大。
由于原子以双螺旋的形式排列,厘米长短的纤维可以被继续分成更细的纤维。迄今为止,最细的纤维只有几个纳米,仅由五个双螺旋线组成。这为纳米电子学的应用打开了一扇大门。
“将新材料的半导体特性与机械柔性结合起来,我们看好其应用前景,” Nilges教授介绍道。“与有机太阳能电池相比,该无机材料有望获得更高的稳定性。比如,SnIP在500°C (930 °F)左右时,其性质依旧能保持稳定。”
刚刚起步
“碳具有多种结构,如三维的金刚石,二维的石墨烯和一维的纳米管,”Nilges教授解释道,“与碳类似,半导体材料也具有多种结构,如三维的硅,二维的磷烯,以及本文中介绍的首次发现的一维材料,这给我们带来的欣喜不亚于之前发现的碳纳米管。”
正如碳纳米管和基于聚合物的印刷油墨那样,双螺旋结构的SnIP可以悬浮在诸如甲苯之类的溶剂中。用这种方法,可以很容易将其制成薄膜,并且成本低廉。“但是我们还处于材料研发的早期,”Daniela Pfister介绍道。“我们需要找到每步的工序。”
因为双螺旋链状的SnIP具有手性,而由单一某种手性构型的材料往往具备独特的光学特性,这也使其在光电子学研究领域拥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技术能够分离这两种异构体。
研究人员的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其他许多元素也可以制造出类似无机双螺旋结构的材料。于此同时,研究人员已经针对这些研究成果申请了大量专利。目前,研究者们正在力图为其余各种的双螺旋材料探索合适的生产工序。
跨学科合作
为了研制这种特性优异的新材料,研究人员进行了广泛的跨学科合作:光致发光和导电性测量由慕尼黑工业大学Walter Schottky负责。奥格斯堡大学(University of Augsburg)的理论化学家则主攻理论计算。基尔大学(University of Kiel)和位于斯图加特(Stuttgart)的马克斯?普朗克固体物理研究所(MaxPlanck Institute of Solid State Research)的研究者们负责透射电镜观察。穆斯堡尔谱和磁性是在奥格斯堡大学测量的。勃兰登堡工业大学(TU Cottbus)的研究人员则对热力学的测量有所贡献。
翻译:杨镐羽
审稿:林然
内容源: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6/09/160912122632.htm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