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70801_540163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环球科学  >  环球科学<前沿资讯>

反中微子监测器

来源:环球科学

 反中微子监测器:探测被藏匿的核武器

 

研究人员能通过探测核裂变过程中释放的反中微子,找到被藏匿的核武器。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2030年,争执多年后,朝鲜领导人终于同意停止生产用于制造核武器的钚元素并销毁库存。朝鲜官方还邀请核查人员来观看销毁过程——这些核燃料被装入反应堆,生成无法用于生产核武器的产物。但是,朝鲜秘密地将一些钚元素运代替这些元素进入反应堆的,其实是一些低品的铀元素。铀元素释放的辐射包括中微子和反中微子——这些无害较轻的亚原子粒子仿佛幽灵一般,甚至可以穿透和石头。由于怀疑朝鲜方面做了手脚,国际机构在朝鲜的反应堆旁边放了一台SUV大小的设备。没过几个月怀疑得到了确认,而证据就是来自反应堆的反中微子流。

随着粒子物理工具被用于阻止非法核项目,上述场景可能在未来成为现实。预印本文献库arXiv.org近期公布了一篇文章,描述了如何建造反中微子探测器,以便在数月内确定一个反应堆中是否使用了武器级的核燃料。鉴于朝鲜在导弹技术上发展,以及伊朗已经有能力开展自己的核武器项目,确认是否存在非法核项目成了当务之急,因此愈发需要这的检测手段今年3,美国国务卿雷克斯·蒂勒森(Rex Tillerson,只在外交施压已经行不通呼吁“改变措施以遏制朝鲜的核武器野心。

反中微子核裂变(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分裂成更轻元素的过程的一个副产物。β衰变这种核裂变过程中,要么释放出一个正电子和一个中微子要么释放出一个电子和一个反中微子反中微子正是那个泄密者”,因为只有核燃料中的放射性元素会稳定、大量释放出这种粒子

基于探测反中微子的核监测促使美国发起了一项名为“水-切连科夫反中微子监测器”(WATer CHerenkov Monitor for ANtineutrinos,WATCHMAN)、简称守护者”的项目。设备包含一个罐,装有数千吨含钆元素水,理论上能够检测到1000千米内的非法核反应堆从外交说,要求一个戒备心强的国家允许核查人员在重兵保护的设备边上建一个巨型水罐是很难的,因此远距离检测会更方便可行

一个反中微子撞击一个质子水罐中水分子的氢原子核)转变成一个中子和一个正电子。正电子运动速度很快,会释放出切连科夫辐射。正如物体运动速度超过音速时会产生声震切连科夫辐射相当于一个带电粒子在某些介质中的速度超过光速时产生的“光震”虽然没有任何物质的速度可以超过真空中的光速,但是在、玻璃或者空气等其他介质中,光传播速度会慢一些,超过。因此来自中微子的正电子会水罐中产生一束光。与此同时水中的钆元素会吸收中子,该过程又会释放出一束光。只要检测到这种特异性的双光束就能证实核反应堆的存在并且还可以指出其所在方位。

尽管“守护者”设备可以判断反应堆是否在运转及其方位,但是无法确定反应堆的燃料组成,比如高浓缩钚和铀比例。“守护者”项目的参与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的博士后研究员帕特里克·雅夫克(Patrick Jaffke)建议,可以在反应堆旁边安装体积较小的设备,通过分析反中微子活动来确定核燃料的类型。他的设计方案能够测量第一束切连科夫光的光谱和光型从而确定反中微子产生的正电子的能量。通过绘制这些正电子的能量分布图,核查人员就能推测反应堆核心中某种燃料释放的反中微子总量。

雅夫克还建议使用塑料或其他表面很多质子烷烃来代替水,以提高反中微子的撞击几率,大幅缩小设备体积这样一来探测器就可以放在反应堆几十米内了。

不过即便设备体积缩小后,还是需要解决背景噪音的问题。比如宇宙辐射也会产生看起来和中微子反应类似的中子。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的史蒂文·达泽利(Steven Dazeley)称,把反中微子探测器放在地下5至10米,且非常靠近反应堆的位置可以解决这个问题2016年,达泽利曾领导了一个项目,分析守护者会遇到的噪音干扰。此外在探测器周围安装屏蔽设备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在另一些构想,屏蔽措施几乎不需要或根本不需要。美国以外的多个团队为了物理研究,也在开发探测中微子和反中微子技术,他们许能助一臂之力。

    雅夫克说:“科学家已经花了很长时间寻找反中微子的实际用途而使用这些粒子来探测武器级的核燃料是最酷的一个。”不过,我们希望一无所获

撰文 杰西·埃姆斯帕克(Jesse Emspak  翻译 张哲

本文来自:环球科学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环球科学]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2011-2019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170801_540163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