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取消

热门搜索

专题
首页  >  专题  >  环球科学  >  环球科学<最强大脑>

痴呆症患者在养老院中更少患抑郁症,为什么

来源:


image-20141211-6045-5z68xq.jpg 
 

这几天,你很难不看到有关痴呆症的文章或新闻,并且养老院收到了许多负面的报道。护理质量委员会近期发布了一项英国通用的在养老院和医院中的痴呆看护标准。人们发现,34%的养老院中痴呆患者的身心健康、情感与社会需要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忽视。

抑郁症在老年人和痴呆患者中都十分常见。报告显示多达56%的早期痴呆患者和61%的晚期痴呆患者患有抑郁症。抑郁的背后是孤独,这就是呼吁开通服务老年人全国帮扶热线电话的主要原因。

观察痴呆症与众多养老院的情形,人们可能会认为抑郁症更可能是住在养老院的痴呆患者的特征。但是我们发布在《国际老年精神病学》(International Psychogeriatrics)的一项研究发现情况相反。我们发现那些住在养老院的严重痴呆患者反而比在家接受照料的患者抑郁程度更轻。

我们在8个欧洲国家范围内实施了一项针对2014名看护人员和照料痴呆症患者家属的访问调查。这8个国家分别是英国,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荷兰,西班牙和瑞典。因为这项调查特别针对抑郁症,我们观察了来自414名晚期痴呆患者及其看护者的数据。我们选择晚期痴呆患者是因为对这类人研究得很少。

我们仅研究那些有家人照料的痴呆患者,家人要么是与他们住在一起要么至少每两星期会去拜访一次。由于大部分照料者是其妻子或丈夫,所以说,孤独虽然是老年人的共同特征,并且在40%来自英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的痴呆患者中十分普遍,仍然不会影响研究结果。

家庭看护 VS 养老院看护

家庭看护人为痴呆患者提供了许多无偿的照料,政府自然想让患者尽可能地待在家中,因为这样能使照料痴呆患者的花费降到最低。但是很多人说他们更愿意待在家中接受照顾,除了对家的熟悉,另一重要的环节是他们必须考虑在哪里度过最后的时光。并且假如你获得了充分的照料和支持的话,待在家的生活质量应该更高。

为什么住在养老院的痴呆患者的抑郁程度会更轻呢?别忘了我们的研究范围不局限于英国,其原因不能都归于英国养老院的状况。家人照料的质量和方式在我们调查的八个国家中可能各不相同。

解读感受

通常,只有当家人开始觉得他们的至爱难以照料的时候才会做出送去养老院的决定。这多数发生在痴呆晚期,这个阶段的人存在严重的记忆障碍,很难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逐渐丧失对自己存在问题的认知。我们观察研究了处于痴呆晚期的病人,由于他们缺乏对自身症状的认识,我们对这个阶段知之甚少。

image-20141212-6030-1pw2afx.jpg

 

在严重痴呆患者中评估抑郁程度的问题之一是他们很难将自己的感受表述清楚。因此对那些住在家的病人,我们询问他们的家庭看护人(妻子、丈夫或孩子),而对住在养老院的病人,我们询问他们的正式护理人,以这样的方式来评估他们的抑郁程度。我们并未收集任何关于抑郁症官方诊断的数据。

养老院的正式护理人对患者抑郁程度的评价要低于家庭看护人的评价。如果在昂贵的养老院中抑郁程度确实更低,我们就需要找到在家提升幸福感的方法。因为开销太大,政府不太会积极建立法案让人们进入养老院享受便利。

但是或许在养老院抑郁更少的原因是痴呆患者有更多的友谊——许多同龄人的友谊,有着相似身心需要的友谊。毕竟,参与社交活动与增加幸福感是有联系的。音乐和美术仅仅是某些例子,去你常去的酒吧或照看你的花园同样也可以。

为什么更少?

虽然不可否认,在数据上,待在家的痴呆患者要比住在养老院的更加抑郁,但这还有别的可能的解释。其中之一就是养老院的工作人员花在某个老人上的时间很少,对他们了解也更少。如果他们不了解老人痴呆前的情形,他们可能也更难理解一些表情或行为的深层意义。

另一方面,家庭看护人确实在他们的至爱身上花了更多的时间。如果你这样看的话,正式护理人可能没有同样的能力去正确判断老人不幸福和抑郁的程度。这并不是说在养老院抑郁程度可能实际上更高,只是可能更难觉察。

另一原因是家庭看护人的负担水平。对于我们这些没有照料痴呆患者经验的人来说,光是想象你至亲的行为和性格发生急剧变化就十分令人难过。再加上每时每刻照顾着痴呆患者日常活动,我们可以理解这给家庭看护人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已经承受巨大压力,在少得可怜的私人时间中可能筋疲力尽的家庭看护人,或许会高估了他们患痴呆亲人的抑郁程度。

现在,下一步就是从头再来,看看对抑郁症的官方诊断。这些来自看护者的调查结果,能否被复制到官方的结果呢?这就是我们现在探究的目标。

 

翻译/庞裕智

审稿/龚聪

原文链接:http://theconversation.com/people-with-dementia-suffer-less-depression-in-care-homes-but-why-35060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收藏:0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2011-2017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