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取消

热门搜索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家庭用药》

《家庭用药》

开博时间:2016-11-21 21:23:00

以“依靠专家,面向百姓,传播医药保健科普知识”为办刊宗旨,以“求医问药、防病治病、养生保健”为主...

文章数

能化“石头”的草药--金钱草

2008-09-21 17:44:52

  金钱草的传说

  相传从前有一对恩爱的年青夫妻,一天,丈夫突然肋下疼痛,好象刀绞针刺一般,没过几天,竟活生生地疼死了。妻子哭得死去活来,非请医生查明丈夫是怎么死的。医生根据死者发病的部位,剖腹一查,发现胆里有一块小石头。妻子十分伤心,织了一个小网兜,把石头放在里面挂在脖子上。有年秋天,一天她照常上山砍草回家后,意外地发现挂在胸前的那块石头不知何时小了几乎一半。她十分奇怪,逢人便讲。后来,这事被一位医生听见,就找上门来对她说:“你砍的草里,准有一种能化石头的药草。你带我上山找找吧。”

  第二天,她带着医生来到砍草的山坡,但是,草都被砍光了。医生就在这片地周围插上树枝当记号,打算来年再说。到了第二年秋天,医生再次跟妇女上山,把那片山坡的草砍下来,让妇女抱回家。不过,这一回石头一点儿没有化,还跟从前一样硬。医生并没有泄气。第三年,医生又一次上山,把那片山坡的草砍下来,先按种类分开,然后,再把那块石头先后放到每一种草上试验。终于找到了一种能化石头的草。从此,医生就专门用这种药草治疗胆石病,效果很好。因为这种草的叶子是圆形的,很象金钱;而且,它能化开胆里的石头,都说它比金钱还贵重,所以,医生就叫它“金钱草”。

  金钱草的功效

  金钱草,又名神仙对坐草、大金钱草、对坐草、地蜈蚣、蜈蚣草、过路黄、黄疸草等。本品首载于《百草镜》,云:“此草清明时发苗,高尺许,生山湿阴处。叶似鹅肠草,对节,立夏时开小花。”因本品与唇形科金钱草效用相仿而叶大,故名大金钱草。花、叶均对生,故有“对坐草”之称。喜生路边,茎蔓延,以形状之,称地蜈蚣、蜈蚣草。因花黄,亦称“过路黄”。可治黄疸,而称“黄疸草”。

  金钱草甘、淡,微寒。归肝、胆、肾、膀胱经。功效为除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主要用于湿热黄疸,石淋热淋,恶疮肿毒,毒蛇咬伤等。临床上用金钱草加减治疗的疾病常见的有:黄疸性肝炎、急性胰腺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胆系结石、泌尿系结石、痛风、扁平疣等等。

  现代研究表明,金钱草含酚性成分和固醇、黄酮类、氨基酸、鞣质、挥发油、胆碱、钾盐等。金钱草有排石作用,主要为利胆排石和利尿排石的作用;对免疫系统作用主要对细胞免疫有抑制作用;抗菌作用主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及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此外,金钱草还具有抗炎、松弛血管平滑肌作用等。

  本品既可内服,也可外用。内服:煎汤,15~60克 ,鲜品加倍;或捣汁饮。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小贴士

  治疗腮腺炎:金钱草洗净, 加少量食盐捣烂, 敷于肿处, 不论一侧或两侧腮腺肿大, 均须两侧同时敷药。腮腺肿大消退及体温下降时间平均为12小时。

  价格贱如“草”功效堪比“金”

  1.排石

  用于结石病症。金钱草突出的排石作用已为古今共识,其特点在于既能用于胆道结石(胆石症),又能用于泌尿系结石(石淋、砂淋、血淋);既能配合其他中西药同用,又能单独大剂量使用;既可用新鲜的又可用其干燥饮片。结石病症多发于胆道、肾脏、膀胱等脏器,多与气机不畅、湿热蕴积有关。金钱草归经于肝、胆、肾和膀胱,性质寒凉、甘淡渗利,既能清肝利胆以排石而治疗胆石症,又能渗湿利尿以排石而治疗石淋、砂淋,集辨病用药、辨证用药和对症用药于一体,实是结石病症的良药。临床上可单方大剂量煎汤代茶饮用,又可配伍海金沙、鸡内金等同用。常用剂量在30~60克,鲜品可加倍。

  2.退黄

  用于治疗黄疸。所谓黄疸主要表现为患者目黄、肤黄、尿黄伴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胁痛腹胀等症状,既可见于如急性黄疸性肝炎等传染性肝病,又可见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等胆道阻塞性疾病。黄疸的产生有多种原因,如湿邪、热毒、寄生虫、结石等,无论是何种原因,核心在于这些病邪作用于肝胆,使肝胆不利,胆汁外溢所致。因此,对黄疸的治疗,无论是清热利湿,还是解毒杀虫,或是排石,都必须通过利胆才能实现。金钱草是味十分常用而有效的治疗黄疸的药物。其既能清利湿热、解毒排石而对因退黄,又能直接通利胆道而针对病机退黄,临床上可用于多种原因引起的黄疸病症。常常配伍茵陈、栀子、虎杖等同用。

  3.解毒

  用于热毒、湿毒所致的恶疮肿毒以及虫蛇咬伤等。既可配合七叶一枝花等药物内服,又可单用金钱草捣烂外敷。此外,外用对于烫伤也有一定作用。

  金钱草性质偏寒,脾胃虚寒及肝肾功能不全的人不可常服久用。

上一篇:室性早搏与医源性焦虑症
下一篇:抗精神病药常见副作用及对策
©2011-2017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