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有心律失常——访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教授、主任医师林治湖
2009-09-27 15:25:161935年,林治湖出生于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1967年,林治湖从大连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他一直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成为国内知名的心内科诊疗专家之一,杨延宗、刘少稳、高连君等多名国内著名专家都曾师从于他。如今,年过古稀的他仍是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特聘教授。得知本刊的采访要求,林教授不顾劳累,欣然接受。
可以说,
听到这里,记者有些明白了。怪不得心律失常的发病率这么高,怪不得有那么多读者来信询问心律失常的相关问题。接着,记者将读者来信中提到的一些问题提交给
1.哪些因素导致心律失常?
另外,一些药物作用如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精神类药品、某些抗生素、安眠药、部分中药(如乌头碱)等,也可能引起心律失常。
2.心律失常都是病吗?
生理性心律失常指与人体自然状态相适应的窦性心律的变化,如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动过缓、过速。
良性心律失常还包括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等。每分钟仅有几次早搏不出现症状,对机体无任何危害,也不需要治疗。但频发性早搏会使人感到心慌等不适,特别是有神经衰弱的患者会明显影响生活质量,除解除心理负担外,可用安慰剂、镇静剂、β受体阻滞剂和中药等治疗,以缓解症状。应当强调,在心律失常中良性心律失常占大多数。
而阵发性心动过速会突发心慌,心率可达140次/分以上,又有突发的特点,常有心慌、胸闷等症状,应及时采取措施终止,并采取根治性治疗措施。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高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室性颤动等会引起血压下降,突然眼前发黑,短暂意识不清、晕倒,甚至猝死,这些都是严重心律失常的临床症状,要采取积极的有效治疗措施。
3.心律失常是否需要药物治疗?
有观点认为“尽量不吃药是心律失常的第一原则。”那么,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然而,对有症状的心律失常,如频发性早搏,已经严重干扰或影响患者正常生活与工作,可用镇静剂、受体阻断剂,甚至可用抗心律失常药,以缓解症状。
对于某些快速型的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射频消融是最好的选择。对于缓慢型心律失常伴临床症状者(如与心动过缓相关的黑朦、晕厥),则需要植入起搏器治疗。但治疗之前也要用药物来中止心动过速或维持适当的心率。
无论怎样,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应用药物来控制心律失常,如房颤患者心跳次数的控制及窦性心律的维持,室性的心动过速患者的初步急救处理等,这些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利多卡因、胺碘酮等。
4.哪些情况下心律失常需要积极治疗?
严重心律失常发作,患者出现烦躁不安,血压明显下降,眼前发黑(黑蒙)、晕厥(晕倒)甚至全身抽搐,两眼上翻,二便失禁,必须紧急施救,积极干预。因为这些症状与表现均为严重心律失常所致,甚至危害患者生命安全,故要争分夺秒地抢救。
突发心动过速,心跳大多在150次/分以上,无论是室上性心动过速还是室性心动过速都应紧急处理,尽快中止心动过速。“室上性”可用异搏定等静注。“室性”可使用胺碘酮或利多卡因等静脉推注。如果效果不佳应用电击复律来终止心动过速。
凡引起黑蒙、晕厥、抽搐等意识丧失的心动过缓,不管是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还是高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都要积极治疗,尽快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以保障患者生命安全,而后要植入长久起搏器。在采取介入措施之前,可用异丙肾上腺素静脉滴注来维持心率。
偶尔发生的早搏不必治疗,但频发房性早搏则有可能引发房颤,特别是老年人,应给予药物治疗。频发室性早搏指每分钟5次以上,日过千次,可用镇静剂、受体阻断剂,甚至应用美西律等抗心律失常药物;若日过万次,也可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5.治疗心律失常的常用药物有哪些?
室上性心动过速:常用异搏定或腺苷静脉注射。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没有心脏病的):可用心律平及异搏定静脉推注。
心率快的阵发性房颤或心房扑动:可用心律平、依布利特静脉注射来恢复正常窦性心律。
对顽固性反复发作性室速:多用胺碘酮、利多卡因等静脉推注,予以终止或预防再复发。
慢性持续性房颤:多用β受体阻滞剂,如倍他乐克控制心室率,保护心功能,也可用胺碘酮。
要明白的是,抗心律失常药没有针对原发病的病因进行治疗,其主要作用是终止发作,减少复发,并为病因治疗提供机会,改善症状。
6.导管射频消融术适合哪些人?
有读者来信说,朋友通过手术一次性根治了心律失常,自己也想手术,可医生说不适合。那么,手术到底适合哪些人?手术真的能根治心律失常吗?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成功率99%。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无心脏病的室性心动过速):成功率90%。
典型心房扑动:成功率95%以上。
持续或不间断的房性心动过速:成功率95%以上。
阵发性房性颤动:成功率80%以上。
慢性心房颤动:成功率60%。
回答了这些问题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