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十月 NASA 曾公布了一项计划,在 2030 年要把人类送上火星。
在这份公开的 36 页报告当中,NASA 把人类登陆火星的计划分成了三个阶段实施。
最近,NASA 向公众开放了其研制火星发射器及相关太空装置的太空中心——占地约为 3.4 平方千米的米丘德装配基地(Michoud Assembly Facility),让外界更直观地了解其筹备进度。
在 NASA 研发中心内部,你会看到很多巨型设备。比如有三层楼高、重约 150 吨的搅拌摩擦焊合设备以及巨大的宇宙飞船适配器。
其中最具未来感的是由美国军工巨头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所制造的猎户座(Orion)飞船,目前它还处于组装阶段。
猎户座飞船(Orion)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研发的新一代载人航天器,每艘航天器可以承载 4 名宇航员。
太空船不仅需要满足长时间的飞行需求,同时还要为宇航员提供充足的食物、水和氧气,同时还要能够保证顺利在其他星球上着陆以及发射。
接着,你还会在 NASA 内部看到大型太空发射系统(SLS),SLS 火箭是 NASA 近 40 年来的首个探索类运载火箭,SLS Block 1 高 322 英尺(98 米),重 550 万磅,能产生 840 万磅的推力,能最多运载 15.4 万磅的物体。
在 2018 年,它将先执行将飞船发射到月球上的任务。
不过这些设备大多都还没有组装成型,毕竟距离 2030 年还有不短的一段时间。其中,还有一些核心技术需要克服,比如研制能抵御高温的火星着陆舱保护层。
资金问题也是外界对 NASA 火星计划提出的另一项质疑。
不过,看起来 NASA 正在积极筹备着现实版的“火星救援”。
前不久, NASA 在地球上完成了为期一年的模拟火星环境生存实验 — HI SEAS,来搞清楚长期隔离地球的生活会给宇航员心理造成的影响。
转自:http://www.qdaily.com/articles/31848.html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本文来自:每日荐书
去年年前,我最后一次见小玲,是在我导......
莫名的,在一片沉默之中,我突然接收到......
最热文章
人工智能写科幻小说,和作家写科幻小说有什么不一样?
德国概念设计师Paul Siedler的场景创作,宏大气派。
《静音》是一部 Netflix 电影。尽管 Netflix 过去一年在原创电影上的表现并不如预期,但是《静音》仍让人颇为期待
最近,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全美超过一半的诺奖经济学得主都曾是该机构的成员)发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分析了 1990 到 2007 年的劳动力市场情况。\n
J·J·艾布拉姆斯显然有很多科洛弗电影在他那神秘的盒子里。\n
我们都知道,到处都在重启;我们也知道,如果有钱,啥都能重启。所以,会不会被重启算不上是个问题,只能问什么时候会被重启。自然而然地,世界各地的各种重启现象衍生出了一个有趣的猜猜游戏:哪一部老作品会是下一个接受这种待遇的?\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