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王晋康、何夕、江波、刘洋(科幻作家群)
春江水暖鸭先知。科幻作家,是生产科幻文学的人。对于科幻热潮的到来,他们如何看待?《三体》大火,是否预示着科幻文学最好时代的到来?本报记者邀请国内众多科幻作家展开讨论。
科幻大时代,离不开国家大时代
记者:科幻以前一直是圈子文学,如今科幻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对科幻作家而言,是不是一个科幻大时代?
江波:这是一个大时代,也是一个小时代。中国科幻现在可以说是《三体》时代,只有《三体》红火,其他的科幻作品影响力不大。一个人单枪匹马不能成为大时代,千军万马才能成为大时代。科幻与时代结合非常紧密,科学越昌明,和人们生活关系越紧密,科幻文学和产业才能发展得更好。
何夕:我们国家历史上一共兴起过4次科幻热潮,分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上世纪80年代末向科学进军和现在。科幻大时代是与国家大时代紧密吻合的,生活艰难时,是不可能出现科幻大时代的。我认为我们如今正在接近大时代的上升期。
王晋康:当下读者对科幻的关注度不一定超过上世纪90年代,但是这肯定是中国科幻的一个机会。我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创作科幻,走到今天,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的崛起。中国经济大时代的到来,肯定会带来科幻大时代。
科幻创作,要保持好奇心
记者:科幻创作是迎来科幻大时代的基石,作家在创作时,最重要的是什么?
何夕:好奇心。很多人小时候都有好奇心,但是长大以后慢慢就被磨灭掉了。科幻作家需要对世界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比如爱因斯坦、牛顿,他们之所以能有巨大成就,都是因为对生活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也就是赤子之心。
写科幻有两个需要警惕的。一个是把科幻写成了科普,一个是没有科学依据的臆造。现在科技发达,很多科幻的构思和点子,不会显得那么容易出新。有的人为了出新出奇,就臆造一些东西。这两点都容易让读者觉得科幻是低幼的作品。如今有了《三体》,我们科幻终于摆脱了低幼的形象。
江波:我最初写科幻,是因为内心的需求。我希望看向历史,追问我们从哪里来,也希望看向未来,追问我们到哪里去。在科幻写作中,要处理好宏大与细微的关系,很多科幻作者未必都做得好。处理不好,就很难感染读者。
刘洋: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平台可以发布科幻作品,也有越来越多的商业元素涌入。这有好的影响也有坏的影响。未来大数据的环境下,会不会变成读者喜欢什么,作者就写什么?这需要我们警惕。(授权转载)
每日荐书
去年年前,我最后一次见小玲,是在我导......
莫名的,在一片沉默之中,我突然接收到......
最热文章
人工智能写科幻小说,和作家写科幻小说有什么不一样?
德国概念设计师Paul Siedler的场景创作,宏大气派。
《静音》是一部 Netflix 电影。尽管 Netflix 过去一年在原创电影上的表现并不如预期,但是《静音》仍让人颇为期待
最近,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全美超过一半的诺奖经济学得主都曾是该机构的成员)发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分析了 1990 到 2007 年的劳动力市场情况。\n
J·J·艾布拉姆斯显然有很多科洛弗电影在他那神秘的盒子里。\n
我们都知道,到处都在重启;我们也知道,如果有钱,啥都能重启。所以,会不会被重启算不上是个问题,只能问什么时候会被重启。自然而然地,世界各地的各种重启现象衍生出了一个有趣的猜猜游戏:哪一部老作品会是下一个接受这种待遇的?\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