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女神总喜欢开一些善意的玩笑。11年前,吴岩进入北师大文学院开始招收“科幻文学研究”方向的硕士生。从教学大纲的编纂,到教材的翻译编写,都是他一个人在坚守。作为“全国独家”的专业研究方向,默默无闻或许是对吴岩和他的研究最贴切的评价。然而11年后,一部好莱坞大片《星际穿越》的上映,却让这个默默无闻了11年的专业和教授,火了。
解释者
最近的吴岩很忙,忙于接受采访,同时解释消弭“误会”。
误会的出现源自于《星际穿越》上映后的一次媒体对吴岩的采访。“有家媒体记者请我谈谈刘慈欣《三体》改编和《星际穿越》火爆的事儿,后来大家聊到科幻文学的发展问题了,当时我就顺口说了一句,我们这个专业今年开始招(科幻文学研究)博士生了。结果记者就把这件事儿给报道了。”于是,类似于“北师大开始培养科幻文学博士”、“北师大培养科幻作家”的消息在网上不胫而走。
对此吴岩不得不一一跟媒体和身边的朋友解释:“不是培养科幻文学作家,而是把科幻文学当做一种类型文学进行研究,这是两码事儿。”
北师大文学院的副院长张清华也解释:“我们并没有设立什么‘科幻文学博士’的学位,只是文学博士而已,科幻文学研究只是文学博士的一个研究方向而已。”至于《星际穿越》的热映与北师大爆出“科幻文学博士”的消息,也只是一个巧合:“吴岩原先没有教授职称,只能带研究生,现在教授职称拿下了,那么他就可以招博士了。”
不过不得不承认网络的力量,正是因为这次误读,让吴岩跟他的专业顿时闻名全国,蜂拥而来的记者和要求采访的电话让吴岩苦笑:“默默的做了11年,到头来却因为一部电影而受到了关注,有些意外。”
24日整整一天的时间里,吴岩接受了多家媒体的访问,他无数次解释“科幻文学博士”的真实含义,同时不断的回答相似的提问,一直到了深夜11点,才算彻底结束。这也让他有了些许的“牢骚”:“所有媒体的问题一致。一些人还问我中国为什么没有创意。”
守望者
“(我招科幻研究生)11年了吗?”24日下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吴岩先是一愣,随后释然:“确实,2003年开始(教)的,可不是11年了。”
上世纪80年代初,吴岩考入了北师大心理学系,在读完本科之后,他又在北师大教育管理学院读了硕士和博士。
与此同时,中国的科幻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发展时期,一大批科幻文学作家涌现出来,《科幻世界》 杂志成为了学生们最喜爱的读物之一。
作为一名作家,吴岩也创作过一部分科幻文学作品,他对于科幻文学,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欢。
为此,在1991年,还在北师大教育管理学院担任讲师的吴岩,专门开设了一门公共选修课:“主要就是讲科幻文学的研究以及发展。”
这门公开课受到了大批学生的喜欢,及至今日,吴岩依然能记得教室里听课学生人满为患的场景:“大家都很喜欢科幻文学,也希望可以涉足科幻文学的创作。”
这门被学生们喜欢的公共课程,10多年之后引起了在中文系任教的王泉根教授的关注,于是他建议吴岩在中文系开一个科幻文学硕士研究方向:“后来慢慢的我就开始往这一方面发展,到2013年开始,我正式从教育学部转到文学院,开始对科幻文学进行研究。”
在大多数普通大众看来,吴岩所从事的科幻文学研究,就是“培养科幻作家”的,这一点儿让他很无奈:“文学研究跟文学创作是两码事儿。”
“我们主要研究的是科幻文学的一些特点。”刘越,青岛人,目前在北京果壳网实习,同时他也是吴岩的硕士研究生之一。
在刘越看来,目前中国的科幻文学实际上非常值得研究:“比如说什么是科幻、科幻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形态、一部科幻小说该如何转型成为科幻电影、什么样的科幻文学能够受到欢迎、中国科幻电影怎么更好地走向世界等。这些才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跟科幻文学创作是不一样的。”
尽管科幻文学研究对于科幻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其研究的困难也非常多,一个显见的例证是,目前国产原创的长篇科幻小说不超过100部:“按照小说的研究来看,每100部长篇小说里,真正的好作品不会超过10%,也许只有5%,而文学研究多数会针对这5%-10%的优秀作品展开。”说到这里的时候,吴岩很无奈的摇摇头:“现在国产的经典长篇科幻小说,也就10来部吧,东西少怎么研究呢?”
而这也造成了吴岩的研究生招生的困窘:11年的时间里,投考吴岩的科幻文学研究的学生不超过20个,而且“近一半是通过‘调剂’来的”。
这或许就是吴岩所面对的现实:在过去许多年中读者对于科幻文学不感兴趣,这也导致了科幻文学作家的数量锐减,好的作品也日益稀缺。
规则
当然,与大众对于科幻文学的陌生而言,在拥有13亿人口的国度里,依然有一批热爱科幻文学创作的人,这批人的数量尽管缺乏详细的统计,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有不少人都或多或少的接触过科幻文学。
也正因为如此,在科幻文学的圈子里,有一批人,把吴岩领导的科幻研究群体视为圣殿。
刘越就是其中之一。
这个出生于1990年的青岛小哥,接触科幻文学作品颇有些偶然:“初中的时候,有一次邮递员来送杂志,结果送错了,误把一本《科幻世界》送到了我家。”
这个小小的错误改变了刘越的一生,他对于科幻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即使后来考入了中国海洋大学地质学专业,但是他对于科幻文学的热爱始终不曾改变。“(科幻文学)圈子就这么大,所以很快就知道北师大吴教授有个科幻文学研究的专业。”于是,刘越用了大半年的时间进行复习,最终以理科生的身份考入了北师大文学院,师从吴岩做科幻文学研究。
与刘越有着相似经历的还有他的师兄,80后著名的科幻文学作家飞氘(音“刀”):“我大学本科也是学理科的,学环境工程。后来考的吴教授的研究生。”
“如果不是因为条件限制,会有很多科幻读者甚至作者来考(科幻文学研究硕士)的。”谈起招生问题,吴岩很是头疼。
与其他专业的“考研”一样,投考“科幻文学研究”硕士,也必须通过一张文学专业的试卷,这一张试卷,就卡住了很多热爱科幻文学的人。
“科幻文学的研究和创作比较特殊,有时候理科生反而会具备一些文科生所不具备的优势。”在飞氘看来,科幻文学创作最大的特点是要有极为严密的逻辑和足够充分的科学知识,对于大多数文科生来说,这一点很难具备。
“有的科幻文学作者的水平很高,也愿意来考,我也愿意收,但是考试过不去就完了。”对于这个问题,吴岩显得爱莫能助。而如今即将开始的科幻文学研究博士生的招生,也会如硕士招生一般,同样以笔试和面试的方式进行,而且笔试会“一视同仁”。
未来
如果把中国与美国的科幻文学创作进行一个比较,或许人们会发现,在美国,科幻文学的读者中以40岁以上的中年人居多,而在中国,读科幻文学的大多是学生。
这似乎也印证了一个问题:在很多书店里,科幻文学作品往往被归类到儿童文学下面。甚至于连吴岩的科幻文学研究,也是隶属于北师大文学院下设的儿童文学研究中心“儿童文学研究”方向下的。
虽然放在儿童文学之下是因为管理方便的原因,并非出于北师大官方的认知,但这遭到一些科幻迷的猛烈抨击。“科幻不是儿童文学,但不可否认科幻有大量青少年读者。所以,放在这里孵化,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可以。整个从业者包括读者的成熟度提高,才是重要的。放在哪里无所谓。”吴岩这样表示。
刘越对此颇为乐观,作为吴岩的硕士生,他的学术方向就是科幻文学与科幻影视作品的转型:“再过10年,也许我们这批科幻文学的爱好者会陆续进入影视界和商业界,然后愿意投资拍摄科幻类型的作品。”
吴岩也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里,“科幻”这个行业会随着中国科幻电影、周边产品的发展越来越好:“现在的问题,就是希望能够借助科幻文学研究博士,为这个行业培养出更好的管理者和策划者。但是前提是,我们的教育制度,应该有所变化和侧重。”
作为科幻文学学者,吴岩曾不止一次去高中给孩子们办讲座:“经常是我问学生们,有多少人读科幻小说,举手的寥寥无几,至于原因也很简单:‘老师家长不让看,怕耽误高考’。”(授权转载)
每日荐书
去年年前,我最后一次见小玲,是在我导......
莫名的,在一片沉默之中,我突然接收到......
最热文章
人工智能写科幻小说,和作家写科幻小说有什么不一样?
德国概念设计师Paul Siedler的场景创作,宏大气派。
《静音》是一部 Netflix 电影。尽管 Netflix 过去一年在原创电影上的表现并不如预期,但是《静音》仍让人颇为期待
最近,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全美超过一半的诺奖经济学得主都曾是该机构的成员)发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分析了 1990 到 2007 年的劳动力市场情况。\n
J·J·艾布拉姆斯显然有很多科洛弗电影在他那神秘的盒子里。\n
我们都知道,到处都在重启;我们也知道,如果有钱,啥都能重启。所以,会不会被重启算不上是个问题,只能问什么时候会被重启。自然而然地,世界各地的各种重启现象衍生出了一个有趣的猜猜游戏:哪一部老作品会是下一个接受这种待遇的?\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