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小说提升到世界级水平”的《三体》又获殊荣,不过这次获的却不是科幻文学奖项,而是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评委李掖平认为,《三体》虽然在内容上并不是传统儿童文学的题材,但是鉴于这部作品在少年读者中的影响力,最终授予了该作品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的题材奖。而在此之前,《三体》已经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第十九届)特别奖。
科幻文学作为类型文学中的一大派别,虽然在上世纪80年代初曾经崭露头角,但此后长久以来在中国并不特别受人瞩目,直到2006年《三体》横空出世,在著名杂志《科幻世界》上连载。写作这部小说的作者刘慈欣是山西娘子关电厂的一名职工。《三体》以宏大的叙事架构、出色的文学水平、深刻的哲学水平以及扎实的科学基础终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一部小说带给了中国文学前所未有的一种叙事途径,将人从严酷的现实中抛向无穷无尽的浩瀚宇宙。科幻小说《三体》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世界级水平,已经成为许多学者认可的一种公允评价。
将读者拉进星际
尽管《三体》从题材到内容都并非我们印象中的儿童文学读物,但是最后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的评委们还是授予了这部小说题材奖。
对此,作为评委之一的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掖平女士不想讲太多,而只是说:“你们媒体不应该就一个问题持续炒作。”她希望媒体记者能多多关注省内的文学作品。但是最后提到《三体》,她仍然认为在初高中学生中拥有众多读者,是这部科幻作品获奖的原因之一。她说:“尽管人们对于《三体》的获奖存在争议,但是授予这部作品是符合评委会原则的。”
一部科幻作品,其作者从不热衷于在媒体面前展露自己的创作历程和文化身世,却已经坐上了中国科幻文学的第一把交椅,他叫做刘慈欣。
2006年世界发行量最大的科幻读物期刊《科幻世界》上开始连载他的长篇小说《三体》,从这一年的5月持续到12月。
“一读开头我就知道是一部史诗的经典之作。”科幻题材文艺作品的发烧友胡文超这样对记者说。他说,最初在《科幻世界》上读到《三体》的开头,就被这部作品深深吸引住了。问及原因,胡文超带着一丝兴奋对记者说:“小说的开头,将时间放置在‘文革’,用强烈的现实反差去叙述一个星际的故事。”
让科幻照进现实
《三体》究竟是一部什么内容的书?也许对于科幻爱好者和已经阅读过此书的读者,这是一个多余的问题,但是在科幻小说并不拥有广泛读者的国度,这个问题仍有必要阐述。
“文革”时,“红岸基地”是一个探索外星人是否存在的绝密基地。目睹了作为清华大学物理教授的父亲被红卫兵批斗而死,并受到牵连的天体物理学女大学生叶文洁因机缘巧合进入该绝密基地。在偶然发现了太阳的增益反射后,她私下利用该原理让三体世界和地球世界建立了联系。三体世界具有比地球更加丰富和完备的文明,进化出了完全不同于地球道德文化的价值观。当人类社会和三体社会建立联系后,由一群对人类文明、破坏自然不满的人发起而成立了一个三体组织,旨在毁灭地球文明,迎接三体文明。
单纯的故事梗概无法代替刘慈欣构建的浩瀚宇宙,气势恢宏的描写在小说中随处可见,引人入胜的纯熟笔法将人们带入了浩瀚的宇宙,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已经接近了哲学的层面。即使是专业人士,也不得不被《三体》构建的星际叙事征服。
李剑龙毕业于浙江大学,是一位理论物理学博士后,目前在杭州从事相关研究工作,是科普组织科学松鼠会的成员。李剑龙认为,《三体》的可贵之处在于科学基础的扎实。他说:“其实只要是稍有物理学常识的人,都会知道三体问题,但是只有刘慈欣做到了将三体问题引出外星人的生存问题,写成小说。他把科幻和文学结合得非常好。”
李剑龙认为,即使是和国外特别经典的科幻小说进行对比,《三体》仍然可圈可点。“比如阿西莫夫经典的作品‘银河基地系列’,实际上科幻元素并不多。实际上银河基地的整体架构是在复制《罗马帝国衰亡史》,阿西莫夫建立了银河框架来讲述人性的斗争,科学原理显得不够突出。但是《三体》并不是这样,它让科学幻想和现实世界结合,让科学照进现实。”
据了解,让科学推动情节发展的小说被称为“硬科幻”,而只是利用科学作为背景的小说则被称为“软科幻”。《三体》无疑属于前者,“硬科幻”对作者的科学知识与文学素养有双重要求。这是中国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授权转载)
每日荐书
去年年前,我最后一次见小玲,是在我导......
莫名的,在一片沉默之中,我突然接收到......
最热文章
人工智能写科幻小说,和作家写科幻小说有什么不一样?
德国概念设计师Paul Siedler的场景创作,宏大气派。
《静音》是一部 Netflix 电影。尽管 Netflix 过去一年在原创电影上的表现并不如预期,但是《静音》仍让人颇为期待
最近,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全美超过一半的诺奖经济学得主都曾是该机构的成员)发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分析了 1990 到 2007 年的劳动力市场情况。\n
J·J·艾布拉姆斯显然有很多科洛弗电影在他那神秘的盒子里。\n
我们都知道,到处都在重启;我们也知道,如果有钱,啥都能重启。所以,会不会被重启算不上是个问题,只能问什么时候会被重启。自然而然地,世界各地的各种重启现象衍生出了一个有趣的猜猜游戏:哪一部老作品会是下一个接受这种待遇的?\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