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联系方式给了她,不出我所料,谈判没有结果。她表示很不理解:这位作家还没有一部作品上过银幕,怎么身价就那么高?我告诉她,答案就在“科幻作家”这个定语上。他还是他,只是以前“科幻作家”这个词不值钱,现在值钱了,你不能按其他类型作家身价涨落的规律来推断。
屈指一算,我投身科幻工作已有17年,我已经熟知它的高峰与低谷,自然不会像圈外人那样感觉很突然。这个类型在中国挣扎了太长时间。那么,科幻文学能有今天的影响力,这仅仅是一株昙花吗?或者是各行业资本涌入文化产业后泛起的许多泡沫之一?
请允许我把话题扯远一点,说说中国科幻小说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科幻不是孤儿,它是“赛先生”与艺术女神孕育的孩子。科学在中国畅行之际,科幻作品也会风光一时。
中国第一次大量出现本土科幻作品,是在1904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这段时间。晚清废科举、办西学,科学成为显学。大量国外科学译著充斥坊间,懂科学、不懂科学的文人都爱聊这个话题,结果就孕育出中国第一批科幻小说。
然而,考察当时的中国国情,那不仅是科幻的泡沫,也是科学的泡沫。当时文人中一批革新力量把科学视为同盟军,从破除迷信、反击传统文化的角度对它大力宣传。所谓“赛先生”之名,就是当年那些文人出于这个目的起的名号。
新中国成立后又出现一波科学传播高潮,同时也伴随着科幻小说的创作高潮。这时期出现了不少科幻短篇,甚至较为成熟的中篇。虽然由于文体稚嫩,今天的孩子很少再读它们,但那时候中国科幻创作在一个方面已经与国外科幻接轨,那就是大量科技人员或科普作家参与写作。他们能接触科研机构,直接从前沿课题里寻找题材。
当年科幻作品主要是写给孩子们看的。1978年后,中国又一次迎来科幻高潮,那时主要作品如《小灵通漫游未来》仍然是少儿读物。但已经有了面向成人的成熟科幻作品。于是产生了中国第一批科幻迷。今天大家熟悉的刘慈欣、韩松等作家,吴岩等科幻理论家,姚海军等科幻出版人,都产生于那个时期。
上世纪90年代以后到现在,国产科幻作品在缓慢爬坡。最有力的社会支持就是知识人口不断暴涨。你不可能期待“二人转”的欣赏群体来看科幻作品,科幻迷也不大会去欣赏《乡村爱情》,这完全是两个文化消费群体。问题在于,后一个群体年年增加,并且其消费能力远胜于前者。上世纪90年代末高校扩招至今,更给科幻作品阅读培养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2008年,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超过美国达到世界第一。于是,像《源代码》《猩球崛起》《星际穿越》这样纯粹的科幻电影,在中国都能拿到几亿元票房,足见这个消费群体实力之强大。
有了这个大背景,像《三体》这样的科幻杰作才会有出头之日。除了作品本身出色外,《三体》成功的关键在于知识群体喜欢它,像雷军这样的高科技企业家就喜欢它。这些人在今天的中国拥有强大影响力,是他们把科幻作品的影响带到了全社会。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话在今天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正确,今天的中国主流文学也比任何时代都远离科学。不是钻进故纸堆,就是扎到农村去寻找“诗性”,而真正的农村人却一门心思要进城,接受沐浴在科技光辉下的现代生活方式。
今天,中国已经拥有大量高科技企业,像腾讯和阿里巴巴已经深层次改变了几亿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但是,居然没有主流作家去这些地方蹲点。科幻作家只是踩到了国人关注高科技这个点,甚至他们做得也还远不是那么专业。
在美国,菲利普·迪克、迈克尔·克莱顿这些科幻作家都曾多年稳居所有作家收入排行榜前列。再看中国,叶永烈曾经进入过中国作家福布斯榜五强,可惜当年是因为他在传记文学领域的收入。随着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比例不断飙升,科幻作品受众大面积增加,中国科幻作家随便在福布斯作家榜前面排个位置,这一天肯定能在10年内到来。
所以,中国科幻作品的春天会很长。 (授权转载)
每日荐书
去年年前,我最后一次见小玲,是在我导......
莫名的,在一片沉默之中,我突然接收到......
最热文章
人工智能写科幻小说,和作家写科幻小说有什么不一样?
德国概念设计师Paul Siedler的场景创作,宏大气派。
《静音》是一部 Netflix 电影。尽管 Netflix 过去一年在原创电影上的表现并不如预期,但是《静音》仍让人颇为期待
最近,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全美超过一半的诺奖经济学得主都曾是该机构的成员)发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分析了 1990 到 2007 年的劳动力市场情况。\n
J·J·艾布拉姆斯显然有很多科洛弗电影在他那神秘的盒子里。\n
我们都知道,到处都在重启;我们也知道,如果有钱,啥都能重启。所以,会不会被重启算不上是个问题,只能问什么时候会被重启。自然而然地,世界各地的各种重启现象衍生出了一个有趣的猜猜游戏:哪一部老作品会是下一个接受这种待遇的?\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