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韩浩月
刘慈欣获雨果奖又莫名其妙勾起了一些人的自豪感,如同形容体育明星获奖一样,纷纷采取“首位中国人获得雨果奖”这样的评价句式。在这些人的评价体系里,雨果奖比刘慈欣显得更重要,尽管他们可能不知道这个奖究竟是以雨果·根斯巴克还是以维克多·雨果的名字命名的。
刘慈欣以他一贯冷静的态度面对这次获奖,他表示因为被命名为“小狗门”的刷票事件影响,这届雨果奖受到了干扰,降低了获奖的含金量,同时也认为,他个人的获奖于中国整个科幻写作界并无太大帮助。刘慈欣对获奖以及中国科幻创作的理性认识,愈加证实了这样一个判断:之于中国科幻创作,他比雨果奖更重要。
雨果奖对于中国科幻创作没有冲击,喜欢这个奖的作家会有不少,但能写到这个水准的人少之又少,它也不会对创作群体起到多大的激励作用,因为大多数作家还停留在想象力的枯竭与创作力的苍白中,绝望又痛苦地挣扎着。对于大众读者来说,雨果奖就更没有什么值得兴奋的了,科幻小说,已经离开大众阅读视野太久,即便出现了刘慈欣这样的代表人物,与其他阅读类型相比,科幻还偏向于小众读物以及青少年读物。
但刘慈欣对中国科幻创作尤为重要。作出这个认定不仅是因为他的小说销售出了百万册,而且是他几乎以一己之力为快要下滑到谷底的科幻创作踩了刹车,并努力拖拽着这一类型作品的创作朝上走。在中国科幻写作极度需要类似凡尔纳、威尔斯、阿西莫夫、根斯巴克这样的偶像级作家时,刘慈欣适时地出现了,虽然与科幻写作的顶尖人物仍有不小距离,但旗帜人物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刘慈欣在搅动写作界、出版界、媒体界以及电影界。
说到电影,《三体》被改编为大银幕作品,是中国科幻创作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尽管人们对改编的公司以及导演、演员等,纷纷进行了吐槽,并且对改编效果不抱任何期望,但电影《三体》的拍摄与明年的公映,仍然会带来连锁反应,它毕竟在新概念科幻电影的启动方面,迈出了艰难一步。刘慈欣给予了电影创作者以一定的信任,是对国内科幻创作与阅读环境整体呈悲观状态的背景下作出的,总要有人尝试,哪怕是以失败为开始。
在整个大文化的环境里,刘慈欣是科幻领域的唯一明星。当他的作品转化为影像,前往观赏的观众,多半也是冲着他的名字去的,他获没获过雨果奖,不影响他的书迷转化为电影观众。意识到这点,我们就不应该仅仅为他的一次获奖就雀跃欢呼,而是要更多地了解科幻创作包括刘慈欣个人创作的困境,为这个创作群体寻找到好的出路,让科幻创作走上虚构作品的塔尖,成为驱动文娱产业的一个强劲动力源。
至于如何为科幻创作提供好的环境,除了读者支持这个有力的要素之外,还需要市场为科幻作品的商业化提供优良渠道,借助商业运营的力量,为原创科幻快速增加附加值,让创作与消费形成良好互动,以激励和吸引更多优秀写作者投身科幻领域的探索。此外,同样有赖有眼光的资本力量,意识到中国科幻作品在未来文娱市场上的重要性,通过投资、开发和推广行为,不断为科幻创作注入强心剂。(授权转载)
每日荐书
去年年前,我最后一次见小玲,是在我导......
莫名的,在一片沉默之中,我突然接收到......
最热文章
人工智能写科幻小说,和作家写科幻小说有什么不一样?
德国概念设计师Paul Siedler的场景创作,宏大气派。
《静音》是一部 Netflix 电影。尽管 Netflix 过去一年在原创电影上的表现并不如预期,但是《静音》仍让人颇为期待
最近,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全美超过一半的诺奖经济学得主都曾是该机构的成员)发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分析了 1990 到 2007 年的劳动力市场情况。\n
J·J·艾布拉姆斯显然有很多科洛弗电影在他那神秘的盒子里。\n
我们都知道,到处都在重启;我们也知道,如果有钱,啥都能重启。所以,会不会被重启算不上是个问题,只能问什么时候会被重启。自然而然地,世界各地的各种重启现象衍生出了一个有趣的猜猜游戏:哪一部老作品会是下一个接受这种待遇的?\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