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著名出版人沈昌文、俞晓群、陆灏,著名影评人毛尖,著名电视主持人李蕾在上海书展共话中国科幻的未来。
中国科幻电影缺什么?
近期,科学史专家江晓原教授的新著《江晓原科幻电影指南》出版。该书被认为是国内第一本学者对科幻影片的深度解读,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具有思想深度的力作。随着中国科幻电影《三体》的投拍,对于中国科幻电影未来的讨论越来越多,“中国科幻元年”的呼声也不绝于耳。
刘慈欣表示,就像《江晓原科幻电影指南》书里说的,以前我们国内对科幻电影的影评是按照评价一般电影的套路走的。“抛开为电影做宣传的影评不说,把关注点放在一些传统的电影因素上面,比如说像摄影、人物、故事等等,但是对于科幻电影本身的科幻核心的内涵、内容。他一般很少关注,而江晓原老师的这本科幻电影指南,他建立了一个全新的评论语境和角度。从这个角度直指科幻电影最核心、最内心的东西。”
“不止一次有很多人问我中国的科幻电影到底缺了一些什么东西?可能是缺一些表面上的东西,钱、技术、经验等等。首先说钱,中国科幻电影现在最不缺的就是钱,有的是钱。技术的话其实和我们想象的不同,我们不缺技术,做3D 的技术。现在国内的3D技术无论是设备的先进程度还是做3D 人员的技术水平都不比好莱坞差。我们的科幻电影到底缺什么呢?我觉得最缺的一个东西就是科幻的情怀。或者换句话说就是对科幻的认识。我们在做好一件东西的时候,首先要知道这个是什么东西,现在从我这四五年参与这些电影的策划和制作,我感觉到中国电影界可能对科幻是什么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更缺少这种情怀。”
《三体》电影对原著相当忠实
谈及观众期待的《三体》电影,刘慈欣表示:“电影和原著是不是忠实的问题,我认为改编科幻小说变成电影,忠实于原著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因为小说和电影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形式,你完全忠实于小说的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应该根据电影的艺术形式对它改编,同时从我自己来说,只要真正做出一个优秀的影片,我不介意对自己的小说,包括《三体》在内有改动,甚至有较大的改动我也不介意。但是事情恰恰不是我想的那样,这个电影很忠实原著,至少在第一部是非常忠实于原著的。”(授权转载)
最热文章
对于100年前甚至只是50年前的人来说,今天的城市看起来已经完完全全是一副未来都市的样子
德国概念设计师Paul Siedler的场景创作,宏大气派。\n
所有这些时刻,终将流逝在时光中,一如眼泪,消失在雨中。——《银翼杀手》\n
最近,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全美超过一半的诺奖经济学得主都曾是该机构的成员)发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分析了 1990 到 2007 年的劳动力市场情况。\n
J·J·艾布拉姆斯显然有很多科洛弗电影在他那神秘的盒子里。\n
我们都知道,到处都在重启;我们也知道,如果有钱,啥都能重启。所以,会不会被重启算不上是个问题,只能问什么时候会被重启。自然而然地,世界各地的各种重启现象衍生出了一个有趣的猜猜游戏:哪一部老作品会是下一个接受这种待遇的?\n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