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全/文
几天前,笔者去中影旗下的影院观影,看其大厅宣传屏幕上有刘慈欣的科幻小说《超新星纪元》的书影,仔细一看,是其已列入中影的投拍计划中的消息,《魔戒》三部曲的特效团队倾情加盟。同入围的还有这几年很火的《鬼吹灯》系列。
几年间,听闻刘慈欣、郑军等科幻老作家转战影视圈,陈楸帆、宝树、飞氘等年轻科幻作家进入最世文化的签约作家行列,等着玩转《小时代》系列的老总郭敬明看准时机做影视挖掘。由此可见,越来越多的科幻作家开始与影视结缘。
“数次被要求改稿、推翻重写、拿不到相应的编剧费、编剧署名突然被增加或者被改掉”等事件,这是作家转行编剧所时常遇到的尴尬。著名科幻作家潘海天就曾经在微博上抱怨编剧本比写小说难上百倍。因此,一贯强调写作是一件自我的、特立独行行为的作家,在应对制片人、投资人、导演等一个庞大的合作团队时,经常会被搞得焦头烂额。但尽管如此,还是有越来越多的科幻作家加入到影视触电行列。是因为对科幻文学的失望,还是被高酬劳所诱惑?笔者将在本文中带大家一探究竟。
国内从事科幻类型的影视编剧形形色色
随着这些年以《三体》系列为代表的科幻小说的热销,国内影视圈对科幻类型也是惊鸿一瞥,科幻类型在中国被影视从业者重新重视起来。那么在中国,从事科幻类型的影视编剧现状又如何呢?
据笔者接触了解,中国从事科幻类型的影视编剧有这么几股:一是在相关的影视学校培育出来的编剧,这些编剧接受了系统教育,但是没有经过多少系统训练。这些学生青年时候喜好科幻文学或是科幻电影,但他们从属于科班教育,没有大量实战积累,尚属于学院派,理论大于实践。二是在以前的剧团、文工团、电影厂里任专职编剧的人,这些年龄大一些,是在实践中摸爬滚打出来的,但由于历史原因,对科幻类型的感觉还停留在凡尔纳和《宝葫芦的秘密》阶段。三是自学成材,本来是从事其他职业的,慢慢因为感兴趣而成了擅长创作科幻的编剧,好莱坞的大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等都是这种出身的。但由于科幻在中国还很小众,所以这类人在中国数量不多。四就是由科幻作家转行进入编剧行业的。
中国的编剧,尤其是科幻编剧普遍是比较辛苦的,基本上是单兵作战的方式,团队合作型编剧队伍正处于艰难的过渡阶段。不过笔者认为在未来几年内,这种状况会有所改变,因为会有越来越多的影视公司认识到:搞好的科幻电影的重要要素除了金钱投入外,剧本也是需要竞争的一项。
《宝葫芦的秘密》剧照
科幻作家转行编剧的主动因是获取更高的薪酬
在中国,编剧的薪酬纠纷向来都是一个业内人所共知的问题,拒付、拖欠等问题十分严重。确实存在一些影视公司恶意欠薪,找理由称剧本不合格,找一个枪手修改最后一稿,然后赖掉最后一笔稿费的现象。但这个行业毕竟还是有预付定金制度的,因为如果拒付定金意味着你不可能看到编剧给出的哪怕是一个字。从这来讲,即便被赖掉了最后一笔稿费,其预付定金的收益也比出版一本科幻小说合算。国内原创科幻小说的首印数平均在万册上下,加上出版后六个月或是拖得更久的稿费结算时长,意味着作家创作至少一年的成果无论是收益金额还是收益周期都远不及创作剧本。
因此科幻作家转战影视,主要的动因应当是剧本稿费的诱惑力,一部剧本如果不被拖欠稿费的话可以是一部小说的数十倍收益。但当科幻作家们进入实战,突然跳出了惯常的科幻文学思维,会因为面对影视公司或制作机构对稿件的极度不认同而手足无措。即便是在圈内有名望的作家,在影视公司和电视台面前,你只是一名编剧。身份的变异,以及无数次提出修改意见让你改稿,甚至让你推翻重写,包括拿不到相对等的稿费,编剧署名突然被增加或者被改掉等事件,会让人焦头烂额。这也许是刘慈欣的《乡村教师》或是《三体》系列立项很早,却迟迟没有下文的原因之一吧。
何况更有一些科幻作家,自己找新选题去写剧本,由于对市场的把握不准确,导致成稿后没有公司接棒,最终变为一部压箱稿或是废稿。
《乡村教师》
科幻作家进入编剧行列对科幻文学的利与弊
二〇一〇年,刘慈欣在结束《三体》系列后转战影视,在科幻文学圈“隐身”多年,导致很多人认为科幻作家入行影视是向影视创作“缴枪”、向市场经济“缴枪”。科幻文学“新浪潮”代表人物,英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布赖恩•奥尔蒂斯曾经给好莱坞写过剧本,但他并不看重自己的剧本创作,认为这只是谋生一种手段而已。在现实中有那么一些作家,从涉足影视行业以后,抱定不回头的姿态。这里面有两种情绪在里面,一种是对文学的失望,另一种是写剧本特别顺手,从此走上了差不多可以算成是“不归路”的影视之路。
所以笔者认为,从事科幻影视创作必然会对科幻文学原创有所损害。就拿科幻小说来说,对工业文明和对科技的情愫完全是由作者自己来控制,这种表达方式有私人化和范式化的一面,小说作者要通过的是编辑或是至多是加上总编这一两关,尚不至于“伤筋动骨”;而编剧要通过的是制片人、投资人、导演及许多策划等众人的重重关卡,一个好的科幻剧本几乎成了集体打磨和互相妥协的结果。
但是反过来说,科幻剧本创作并不是对小说创作没有一丝益处。作为科幻作者来说,与影视制作机构大约是两种类型的合作模式,一是卖掉小说的影视改编剧,二是亲自操刀剧本。以常年有两种影视合作模式经验的美国作家的迈克尔•克莱顿和丹•布朗为例,他们的科幻惊险类文学创作常带有大量的对话独白和超强的画面感,科学注解好似剧本注解,让读者们在读书的同时分明感觉是在享受一部科幻惊险大片。
但科幻圈内还是有部分作家对转行编剧不屑一顾,原因笔者认为是剧本创作的文学性限制所致,市面上除了《盗梦空间》和《风之谷》这样有话题性或是经典特色的剧本或是分镜头剧本能出版外,很多集合人多年心血的剧本都放在暗室里杳无声息。如同美声唱法的歌唱家看不上流行歌曲的歌手一样。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摆在眼前:编剧、作家是两个职业,流行歌手也不需要美声歌唱家看得起。右手写剧本,左手有幸还在操练小说该是多么惬意的事。
站在笔者的中间立场来说,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科幻小说近二十年没有太多进步,而以好莱坞为主的科幻电影制作却在这二十年来飞速发展。除却以工业光魔为始的科技带来的技术进步外,科幻编剧们在人物形象塑造、谋篇布局、人物关系架构上都有长足进步。当然,这和中国和世界范围内的科幻文学创作现状也有关系,不管有好作品,即便是那些获雨果奖、星云奖的作品,我们能看过或记得的实在有限。如果不以评论家和编辑的角度去刻意阅读,即便是口碑最好的小说,读者量也极少。这不是悲哀,这是现状。让影视助推文学作品,何乐而不为?
《盗梦空间》海报
科幻作家做编剧的优势
那么科幻作家转型成为剧作家有什么优势呢?笔者认为,一是作家可以改编自己曾经创作过的小说,这些小说因为几经修改并发表,是活的,改编起来特别地灵动,《星河战队》、《人工智能》和《安德的游戏》三部科幻电影都是作家亲自担当编剧,三位作家均在自己原作基础上做了适度地转型。二是科幻作家转型的编剧,往往更注重科学细节的注入,用科学细节来衬托气氛、串联剧情,这是很多非作家编剧很难具备的。三是科幻作家有一种特别好的科技文艺感觉,尤其是作为编剧一行,是要先让科幻电影中的特定人物形象在其脑中活起来的人。
所以综上所述,科幻作家将是中国编剧队伍最新鲜的血液。(授权转载)
最热文章
对于100年前甚至只是50年前的人来说,今天的城市看起来已经完完全全是一副未来都市的样子
德国概念设计师Paul Siedler的场景创作,宏大气派。\n
所有这些时刻,终将流逝在时光中,一如眼泪,消失在雨中。——《银翼杀手》\n
最近,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全美超过一半的诺奖经济学得主都曾是该机构的成员)发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分析了 1990 到 2007 年的劳动力市场情况。\n
J·J·艾布拉姆斯显然有很多科洛弗电影在他那神秘的盒子里。\n
我们都知道,到处都在重启;我们也知道,如果有钱,啥都能重启。所以,会不会被重启算不上是个问题,只能问什么时候会被重启。自然而然地,世界各地的各种重启现象衍生出了一个有趣的猜猜游戏:哪一部老作品会是下一个接受这种待遇的?\n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