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ter-to-Energy Conversion
史蒂夫·加拉奇的《Albedo: Birthright》(1985)是他的漫画《Albedo: Erma Felda: EDF》的续集。故事发生在一个文明从星际黑暗时代复苏的时代。它的特点是会时不时获得不完全理解的古代技术。古老的星际飞船似乎提供了重新接近恒星的途径,但……这些船的动力是全部物质转化为能量。故障模式包括将所有与电厂接触的物质转化为能源。如果星际飞船还在太空深处,这就够糟糕了;如果它当时在一个行星上,情况会更糟。
Hyperspace
John E. Stith的《Redshift Rendezvous》(1990)描述了在超空间中光速只有每秒10米的旅程。虽然这确实允许太空旅行(原理参照汤普金斯式的物理讲座),但我认为这不是个好主意。至少对我来说不是——就我所知,人类体内的生物化学反应已经在光速大约为每秒30万公里的环境中经过了数十亿年的进化。我完全不相信,如果你改变一个基本的物理常数,生物化学反应还会继续发挥作用。
Subatomic Particle Energy
Bob Shaw的《A Wreath of Stars》(1976)和Gregory Benford的《The Stars in Shroud 》(1978)使用了相似的构思,尽管目的不同。在《A Wreath of Stars》中,从普通物质到反中微子的转变让主角得以逃离愤怒的独裁者。他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无形的世界(这个世界注定要灭亡,所以这算不上是一种逃避)。在Benford的小说中,转换超光子的速度比光速还快。除了我将在后面的文章中讨论的问题之外,这两种技术都有相同的明显缺点,即:除非这个过程是绝对同时进行的(我看不出它是如何做到的),否则它可能会对人体内所有复杂的分子和化学结构进行错误的剪切,因为不同的部分转换的时间有轻微的差异。我不想被转化成糊状、雾状或等离子状。不,谢谢。(独家编译:楚楚、吴玲玉)
最热文章
人工智能写科幻小说,和作家写科幻小说有什么不一样?
德国概念设计师Paul Siedler的场景创作,宏大气派。
《静音》是一部 Netflix 电影。尽管 Netflix 过去一年在原创电影上的表现并不如预期,但是《静音》仍让人颇为期待
最近,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全美超过一半的诺奖经济学得主都曾是该机构的成员)发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分析了 1990 到 2007 年的劳动力市场情况。\n
坏机器人制片公司最新的一部电影名为《霸主》(overlord),背景设置在二战时期,很可能是一部在半遮半掩中秘密制作的科洛弗电影系列。
我们都知道,到处都在重启;我们也知道,如果有钱,啥都能重启。所以,会不会被重启算不上是个问题,只能问什么时候会被重启。自然而然地,世界各地的各种重启现象衍生出了一个有趣的猜猜游戏:哪一部老作品会是下一个接受这种待遇的?\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