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隆·马斯克并不认为,上周二晚其公布的最新成果,能够解除人类的所有痛苦。顶多,最终解决其中的绝大部分罢了。
在加利福尼亚科学院的一次演讲中,马斯克带来了旗下公司Neuralink的首个产品:一种附着在超细电极镶嵌的电线上,可由智能机器人缝入活体大脑的微型计算机芯片。据演讲中展示的内容来看,其未来的用途,可以是解析大脑的先进工具,可为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研究带来进展,也可能成为人类进化的下一阶段。
该芯片为定制,用于接收和处理动作电位 —“脉冲” (构成大脑的互连神经元产生的信号活动)。芯片的电线会嵌入脑组织并接收脉冲信号,电线的布置则由机器缝纫装置以极高的精确度来完成。这是一种来自科幻小说中的“神经织网”,可以避开如常春藤一样遍布大脑表面的毛细血管。
若此项技术能按照马斯克及其团队所预期的那样工作,则有望自人的大脑中获取信号,并将其转译为可机器识别的代码。这一技术可用于控制计算机或假肢,有朝一日甚至能帮助盲人重获光明。
“这一切都会被逐步实现,”马斯克说道,“但这并不是说,Neuralink会立马拥有‘神经织网’这项神奇的技术,并以此接管人们的大脑。要实现这一切,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通过不断地测试、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审批以及不断推进技术,这项技术最终能搭建起人类与马斯克所坚信的,正在诞生的超级人工智能沟通的桥梁。“即便是在温和的AI场景中,我们尚且会被AI远远抛下”他谈到,“而有了高带宽的脑-机接口,我们则就可以继续前进。我们甚至可以选择与AI合而为一。”
马斯克表示:“我们希望能在明年年底之前,将该技术应用到人类患者身上。”他希望首批志愿者选自高位截瘫患者,意愿植入四个芯片,其中三个位于大脑的运动皮层(大致从耳朵上方到头顶),剩下一个用于闭环反馈数据至大脑体感皮层。尽管如此,根据演讲展示数据,Neuralink的此项技术目前仅在19只老鼠的大脑中进行了试验,且只有87%的电极成功嵌入。显然,要通过美国FDA的批准,将此项技术用于人类,马斯克团队需要做的还很多。
目前,Neuralink的研究已经从啮齿动物阶段,进入到了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阶段。 “某只猴子已经能够通过大脑来控制计算机”马斯克在演讲结束后的提问环节表示。
最热文章
人工智能写科幻小说,和作家写科幻小说有什么不一样?
德国概念设计师Paul Siedler的场景创作,宏大气派。
《静音》是一部 Netflix 电影。尽管 Netflix 过去一年在原创电影上的表现并不如预期,但是《静音》仍让人颇为期待
最近,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全美超过一半的诺奖经济学得主都曾是该机构的成员)发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分析了 1990 到 2007 年的劳动力市场情况。\n
坏机器人制片公司最新的一部电影名为《霸主》(overlord),背景设置在二战时期,很可能是一部在半遮半掩中秘密制作的科洛弗电影系列。
我们都知道,到处都在重启;我们也知道,如果有钱,啥都能重启。所以,会不会被重启算不上是个问题,只能问什么时候会被重启。自然而然地,世界各地的各种重启现象衍生出了一个有趣的猜猜游戏:哪一部老作品会是下一个接受这种待遇的?\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