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论坛

工业博物馆内浇筑的记忆

来源:中国数字科技馆

  位于北二马路中段的沈阳冶炼厂的3根大烟囱,曾被认为是工业文明的“象征”。始建于1936年的沈阳冶炼厂,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恢复生产的有色冶炼企业,曾被誉为“有色鞍钢”。它的黄金、白银产量一度稳居中国前列,在中国计划经济时期做出过巨大贡献。至今人们记得,沈阳冶炼厂3根烟囱的高度分别为122米、120米、80余米,其中122米高的烟囱曾是沈阳市最高的烟囱。

  2002年1月8日,沈阳冶炼厂建筑被拆除时候,许多冶炼厂的工人专门来与之告别,其情其景催人泪下。 曾经,在铁西区这片土地上,他们的父辈曾驾驶着小火车打此轰鸣经过;在北二路两侧的工厂上空,工业生产曾经开展得轰轰烈烈、响彻云霄……

  如今在铁西新区,你会发现两种不同文化的交融。它用现代都市的体征铭记着一段工业历史。

  时光无法抹去的工业印记

  在铁西区西南部,东至卫工街,南至十二路,西至重工街,北至南十路的区城,建国初期被规划为沈阳市最大产业工人聚居区——工人村。

  七栋围城四合院的红楼,蓝色的木格子窗,院中的树叶稠密,这一切景物将喧嚣的城市挡在时间之外,静谧的有些让人嫉妒。铁西区工人村,曾经的老工业基地光荣、衰落与重生,如今都浓缩在了这座红色的院落里。

  上世纪50年代初,东北大批的产业工人走进毁于战乱的工厂,沈阳铁西区就是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中拔地而起。1952年9月,沈阳在铁西投资1200万元一口气盖了143栋苏氏风格的院子,这里成为了全国最早、规模最大的工人居住区,它就像沈阳的一座城中之城,学校、医院、幼儿园、市场一应俱全。

  工人村第一批居民,多数是企业的厂长、劳动模范、高级知识分子和高级技术工人。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叶选平、原辽宁省省长杜者衡等,都曾经在这里居住过。

  三峡工程用变压器、直径为700毫米的中型初轧钢机、中国最大的3600立方米/吨矿用大型斗轮机挖掘机、中国最大的450立方米烧结机、中国最大5000吨/日立式磨机、中国第一台5000千伏安大型变压器…… “一五”期间,沈阳重型机械厂生产了198种产品,支援了21个省区的重点工业建设,填补了国家近百项重型方面的空白。当时的大江南北、全国重点工程所需设备及材料,大多来自沈阳铁西北二马路企业的制造。

  直到现在,许多退休老工人回忆起当年的景象,仍然充满向往,感慨万端。老人们说,那时候谁要是能进入北而马路那些全国闻名的龙头企业上班,非常令人羡慕,因为那就等于抱上了“金饭碗”,虽然工资跟其他企业差不多,但是企业前景好,职工的福利也全,小到手套、肥皂、工作服,大到房子,都是职工们可以享受到的权利,就连找对象都比别人有更多优势。

  当时北二马路两旁全是工厂,每天早上上班时,马路上自行车铃声此起彼伏,到处都是浩浩荡荡的自行车“大军”,老沈阳完全可以从每个人的工作服的颜色或样式上,分辨出一个人在哪个工厂工作。而在每个人的自行车车筐里,几乎都是从家里带的饭盒,场面非常壮观。

  “两馆”珍藏历史带动工业文化游

  从北二路与卫工街交汇处向北100多米,铸造博物馆映入眼帘。院外,先看到的是一墙斑驳,“修旧如旧”的灰色水泥墙在横竖的纹理中泛出沧桑——这也正是博物馆的主题“铁西沧桑·沈阳百年工业印记”。

  据工作人员介绍,铁西工业文化游每年接待游客的数量达十万人。这里是铁西的收藏,也记录着沈阳的不朽过往,就像博物馆院内的那辆老式火车,尽管它停留在那,但猩红的车轮在传动轴的连接下仍然折射着前进的动感。

  工人老大哥的身影已去,鸟儿在这里驻巢,在鸟声的鸣叫中,走进沈阳铸造厂的翻砂车间,便进入了博物馆的核心。

  在这里,能找到串成一串挂至屋顶的沈阳产“东方红”牌自行车,也能看到很早前使用的手扶拖拉机。多年以后再见到它们,难免会勾起儿时的记忆。

  然而,这里并非只有寻常生活。你能找到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有铁西工业参与的证据,同样也能发现歼六、歼七战斗机装有铁西工业元件的说明。这里有众多“国内第一”,技术水准、工业规模……从不同角度分阶段地展现了铁西工业历史对沈阳、对中国的巨大贡献。

  出口处,记者发现了孩子们来过后留下的赠言。他们说:“来到这里才知道爷爷奶奶们曾经做了什么,我也知道长大后要做什么。”也许这就是历史传承延续的证据。

  工人村生活馆重现往日家庭生活情景

  曾经的铁西是坚硬的,有着金属的光泽和质感,但随着工业基地振兴的浪潮一波波拍打而来,“铁西区”仿佛矗立在海边的礁石,成了落后、产能低下和污染的代名词。当人们对它的印象还停留在“大铁西”的时候,沈阳铁西区却渐渐完成了历史使命,逐渐让位新时代,退出之快让人猝不及防。在滚滚洪流之中,一座座厂房被推倒,留下的也只是空荡荡的躯壳。

  如今的铁西工人村,就剩下了一座7栋的工人住宅群,里面重现了十余个家庭的往日情景,简朴逼仄的房间里,摆放着现代人看着都感到陌生的日用品,看着这些普通的陈设,一股温情的敬意会从心头涌起。

  从50年代到90年代,生活馆内陈列着不同时期的生活所用物品。同时,这里还记录着曾住在这里的很多“大人物”的简介与生平,包括叶剑英的儿子、前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

  采访中,工作人员介绍,生活馆也是工业文化游的一个景点,目前已经形成了沈阳的一个旅游品牌。那些泛黄的照片与龟裂的桌椅对于真正懂得历史的人来说,是非常珍贵的。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
[责任编辑:蒲潇]
分享到:

留言

相关资讯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