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论坛
《百科知识》

《百科知识》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百科知识》杂志社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同期创建于1979年, 是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主办的国内惟一...

文章数205
当前位置:
主题站>名刊精选>《百科知识》>详情页

扑克牌的故事

2013-03-17 18:19:10

扑克牌的故事

作者:李维刚

扑克牌无疑是世界娱乐史上最具创造性的大众娱乐形式之一。一副普普通通的扑克牌,竟然可以演变出如此多的变化和上万种的玩法。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可以跨越国籍、种族和语言的障碍,靠一副普通的扑克牌找到许多共同语言。为什么扑克牌具有如此大的魔力,扑克牌又是怎样发明和发展起来的呢?

 

扑克牌的起源

扑克牌究竟是由谁发明的?法国人认为扑克牌是法国人在1392年发明的;比利时人说比利时早在1379年就出现了扑克牌;意大利人则说扑克牌是他们发明的,理由是1376年意大利就有了禁止扑克牌赌博的记载;而《美国扑克牌百科全书》作者霍契曼经过考证则认为世界上第一副扑克牌是埃及人于1300年使用的;另有一种说法,印度一位大帮主有用手捻动胡须的毛病,他的妻子为纠正其坏习惯,发明了扑克牌;也有人认为扑克是从朝鲜人占卜的签具中发展起来的。

虽然“扑克”这个词来自于英文“POKER”,但对中国人来说,扑克牌并不一定是舶来品。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将桥牌的发明权归于中国人。法国学者莱麦撒也指出:“欧洲人最初玩的纸牌,以形状、图式、大小以及数目来看,皆与中国人所用的相同。”可以确认的是,中国纸牌在13世纪就传入欧洲了。

关于东方纸牌传入西方的说法很多,比较可信的是“马可•波罗说”。马可•波罗被当时元朝社会之富庶,地方之广大,人口之众多所折服,更被许多反映中国文化的用品所吸引。当他于1292年离开中国的时候,把包括中国纸牌在内的许多中国物品带回意大利,在西方社会引起很大的震动。东方纸牌传入西方后,经过几个世纪在形状、张数、尺寸等方面的改良和发展,形成了现在的长方形扑克牌。

 

我国古代的叶子戏

说到扑克牌的来源, 不能不谈到我国古代的“叶子戏”。叶子戏最早起源于汉代,据传是大将军韩信发明的,供士兵娱乐以缓解乡愁。因该纸牌只有树叶这么大,故称之为叶子戏。叶子戏成为最可考的扑克牌雏形。到唐代中期,开始有了关于叶子戏的文字记载。唐人苏鹗在《同昌公主传》中对叶子戏有过详细描述。唐代一名叫叶子青的人还撰写了一部叶子戏专著《叶子格》,详细记载了叶子戏的玩法,说明纸牌发展到那个时期已相当成熟。有人认为“叶子戏”也很可能由他而得名。当时的叶子戏可以两个人玩,也可以三四个人玩,到了明代才定下要四个人玩。

叶子戏中的所谓“ 叶子”,就是一种纸制的牌,按清代的规格,长约80毫米,宽约25毫米。全副牌有40张,分为十万贯、万贯、索子、文钱四种花色。其中,万贯、索子两色是从一至九各一张;十万贯是从十万贯到九十万贯,乃至百万贯、千万贯、万万贯各一张;文钱是从一至九,乃至半文(又叫枝花)。叶子戏中的万贯、索子、文钱,就是后来麻将中的万、索、筒。

我国的“ 叶子戏” 中的“叶子”与后来由西方传入我国的扑克牌非常相似。叶子戏以天文历法为基准,牌分四类,“以像四时”,与扑克牌中的四种花色同出一辙。叶子戏的抓牌方法和叶子的外形、图像、点数、张数以及对牌义的解释,也都与扑克牌相差无几。

叶子戏风靡全国是在宋代,当时出现了许多叶子戏纸牌专著和牌谱,在学者郑樵的名著《通志》中就录有《编金叶子格》、《新定编金叶子格》、《小叶子格》和《击蒙叶子格》等牌谱。宋代叶子戏从普通百姓的娱乐逐渐扩展到文人雅士中,后又传入宫内。古书中就有宋太祖命宫人学打叶子戏,消夜娱乐的记载。

明代盛行叶子, 也叫酒牌,但这时的叶子已经和唐宋时期的叶子戏有了很大区别。当时吃酒、赌博都很流行用纸牌,于是便有了酒、赌两用的纸牌——酒牌(叶子)。之所以还叫“叶子”或许是由于唐朝的叶子戏代代传播,“宣之众口”而已。

明代酒牌(叶子)的牌面相当精美。此时的酒牌最典型的特征是要“绘故实”,也就是绘历史典故于其上。单纯的赌牌就是白描人物版画加上从“半文钱”一直到“万万贯”的牌目,而且早期多数是以“钱财”故事为主题的组画。一般酒牌的牌面图案有人物、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等,到万历后流行起了水浒故事牌。

明代很多画家、文人都参与了叶子和酒牌的创作,使得明代纸牌设计水准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明代大画家陈洪绶(老莲)用4个月时间创作的一套《水浒叶子》,牌面上40位梁山好汉神态各异,成为中国古代画坛之瑰宝。晚年陈洪绶还创作了《博古叶子》,它以历史人物故事为内容,一叶一事,共48幅。如在注明“一文钱”的一叶酒牌上,杜甫手举一文钱,坐在石上观看,右侧题字“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表现了诗人表面上悠闲、乐观,内心隐隐作痛的二重性。《博古叶子》不仅反映了陈洪绶历史知识的渊博,也寄托了他的希望和理想。陈洪绶对明代版画作品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洪绶之后的清代,也有萧尺木、金南陵、上官竹庄、王安节诸人创作的酒牌、叶子刻本,但是其间流传最为广泛者,仍然是陈洪绶的《水浒》、《西厢》、《博古》。直到晚清时“海上四任”之首的任熊仿陈洪绶晚年风格绘出《列仙酒牌》,才算得上酒牌中最后的精品。

 

欧洲纸牌文化的发展

目前扑克牌的样式是在欧洲逐步形成的。东方纸牌传入欧洲以后,首先进入意大利。有许多资料证明意大利是最早把东方纸牌演变成为西方纸牌的国家。当时正值欧洲文艺复兴前夜,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欧洲文艺复兴,特别重视继承世界各国优秀文化遗产。意大利纸牌的诞生,带动了欧洲许多国家纸牌文化的发展。在15世纪的欧洲已经形成以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德国和瑞士五种纸牌形式为代表的欧洲纸牌文化。这五种欧洲纸牌的形式都沿袭了中国古代纸牌四门(四个花色)的形式,但在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方面又各有不同,这也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思维的活跃和对个性化娱乐文化的追求。

意大利式样扑克牌 意大利最早的扑克生产记录是在1377年。但在一份年代为1299年的意大利文件中,已经提到欧洲纸牌最早的样式——塔罗牌。由意大利人发明的塔罗牌通常为78张,是由22张大阿卡纳牌与56张小阿卡纳牌组合而成。大阿卡纳牌以图案为主,每张牌都有一个故事,而牌的正立和倒立又有不同的含义。小阿卡纳牌又分为宝剑、星币、权杖、圣杯四组花色,每组各14张。塔罗的占卜方法是以某种形式将牌排列好(即展开),然后再查看牌所在的位置及牌的象征内容来进行占卜。

意大利纸牌最早是以占卜为主要功能设计的,后来逐步推广到娱乐领域。这样,意大利纸牌就逐步演变成为兼顾娱乐和占卜功能的塔罗扑克牌和主要用于占卜目的的单一塔罗牌。塔罗扑克牌为如前所述的56张花色牌加22张主牌的形式,花色牌主要用于打牌,主牌主要用于占卜。随着法式扑克牌的普及,意大利的塔罗扑克牌的花色也逐步改为黑桃、红桃、梅花、方块。

西班牙式样扑克牌 西班牙扑克通常为4种花色,分为40张及48张两种,每一种花色有3张人头牌(分别是王、骑士和武士)和79张点数牌。西班牙扑克的花色与意大利有许多相同之处,同样分为宝剑、星币、权杖、圣杯,但是西班牙扑克中的人头牌的姿势与意大利扑克稍有不同。

法国式样扑克牌 法国式扑克是现在世界上最为流行的扑克,我们平时所见到的扑克牌通常都是这种。法国扑克牌开始是从意大利及西班牙引进。据史料记载,1392年法国国王查尔斯六世曾命人手工绘制纸牌。当时负责银钱支付账目的皇家司库曾讲起,“国王有三副纸牌,分别印成金色和各种各样的颜色,并带有很多的装饰。”其中的17张纸牌现存法国国立图书馆。

法国扑克中最早使用黑桃、红桃、方块及梅花四个花色图案。在古代法国,黑桃代表长矛,象征军人;红桃代表红心,象征牧师;梅花代表三叶花,象征农业;方块代表钻石和砖瓦,象征工匠。四种花色分别代表当时法国社会的四种主要行业。法国式扑克开始为52张,每个花色有13张牌,牌点从小到大标注分别为P210CDR。以后又逐步演变成为我们现在常见的每个花色10张点数牌及3张人头牌的样式。人头牌分别为J (侍卫)Q(王后)K(国王)。加入两张王牌则是1870年以后的事情了。

德国式样扑克牌 德国扑克的牌张一般都比较大,花色主要都是与狩猎有关的动物图案。德国15世纪前各地扑克的品种非常多,没有统一标准,但通常也是四种花色,花色的图案一般是由鹿、猎鹰、狗、野鸭、鹭鸟等组成,至于扑克是哪四种动物组成并没有确定。现在欧洲的博物馆中,收藏了一些15世纪手工绘制的非常精美的动物花色德国扑克。15世纪末,西班牙扑克及法国扑克传入德国。经过一段时间,德国出现了花色为红心、橡果、铃铛及树叶的扑克,代替了传统扑克的地位,形成了德国式扑克。这种扑克共5 2张,每个花色有10张点数牌及3张人头牌,人头牌分别为U(小武士)、O(大武士)及K(国王)。后来,相继出现了36张及32张的牌,可用于不同的牌戏。

瑞士式样扑克牌 瑞士扑克由德国传入,但花色变为盾牌、花、铃铛及橡果。人头牌的标志与德国牌一样,同样为U(小武士)、O(大武士)及K(国王)。瑞士较为普遍使用36张的扑克牌,牌点分别为126789UOK,每个牌点4张牌,合计36张牌。

 

扑克牌外形的演变

早期的扑克牌外型设计有以下几种:圆形牌,1874年出现;凹透镜形牌,1929年开始制造;梯形牌,1952年问世;桶形牌,初具英国现代扑克的雏形;长方形牌,由法国首先设计并流传至今。

一个多世纪以来,扑克牌的形式变化不大,均为长方形,标准尺寸为5863毫米×8788毫米。扑克牌的制造一般由两张纸组成,用黑色的黏合剂粘在一起。用单层厚纸进行双面印刷是不符合标准的,因为纸牌正面的花色和点数在光线较强时很容易被他人从背面看到,两张纸之间加入黑色黏合剂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由于纸的耐用性十分有限,人们又设法研究比纸更为耐用的其他材料。1932,西格弗雷德•克劳斯勒发明了一种不燃烧、不透明的塑料薄片,并用特制的油墨印制成扑克牌。他将这种扑克牌申请了专利。从此,塑料扑克牌诞生了。这种塑料扑克牌比纸制扑克牌更为耐用,抗污垢且易清洗。1962年又出现了一种由薄金属片制成的磁性扑克牌,与一块经过磁化的平板配套使用。这种扑克牌较适合在室外使用,即使是有风的环境下也不会受任何影响。

早期的扑克牌上没有角码,被称为无角码扑克牌。直到19世纪70年代,美国有三家扑克牌制造商,分别创造了几种扑克牌的角码。这些扑克牌的角码采用不同的方式:一种是三重式,即在每张扑克牌的两个对角各印一个缩小的该牌张的图案;一种是双角码式,即在每张牌的两角上印一个花色符号和一个数字或字母;另一种为四角码式,即在每张牌的四个角上印一个花色符号和一个数字或字母。双角码式扑克牌后来成为流行世界的扑克牌样式,但四角码扑克牌现仍在部分欧洲国家可以见到。

包括扑克牌在内的纸牌是全人类共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种内容丰富、质地精良的扑克牌使扑克牌这一东西方文明相结合的产物在作为大众娱乐工具之外,还成为广大收藏家竞相收藏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