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论坛
《科技潮》

《科技潮》

开博时间:2016-11-21 21:24:00

文章数169
当前位置:
主题站>名刊精选>《科技潮》>详情页

对太空科学的情感解读

2011-10-28 12:36:32

     2011年9月29日, “天宫一号”发射升空了,它将分别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对接,成为中国第一个空间实验室。

 “天宫”是中华民族对未知太空的通俗叫法,也蕴藏着中国人自古以来对未知太空的美好幻想。实际上,人类对于太空的探索和热爱一直没有停止过,从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梵高的《星光灿烂的夜空》,都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这样的情感。

 近代,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日益提高,人类对于太空的了解越来越多,越来越理性。太空美术这个新的美术门类应运而生,太空美术是建立在现代天文科学和宇航科学的空间探测及理论研究成果基础上,以绘画的形式来展现宇宙天体真实景色以及未来人类征服太空的构想,被喻为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同时,太空美术也是人类表达对太空热爱、对太空美好幻想的另一种方式。

 根据太空美术与天文科学的密切程度,我国著名的太空美术家喻京川先生把太空美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建立在科学研究且完全遵守科学事实基础之上的太空科学美术;第二类是以科学幻想为主的具有预测和前瞻性的太空科幻美术;第三类是以纯幻想为主,表现抽象的太空世界及人的内心世界、潜意识的太空意向美术。

 喻京川认为,第一类作品完全展现的是太空真实景色,如月面、火星风光、宇航员驾驶飞船、在太空修理卫星、空间行走,等等。另一方面它完全根据科学探测的数据、图片等加以综合,尽可能逼真地再现宇宙天体的风貌。这类作品跟科学的发展、天文科学事件的关系最为密切。

 在展现太空美景的作品中,我们随处可以看到科学的影子,比如法国艺术家吕都的《从月球看日全食》,就是建立在“日全食”的科学研究基础上的。从美国艺术家邦艾斯泰的作品《水星天空的太阳》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没有大气的水星上空,太阳展现着自己的壮丽风姿,还可以看到明亮的光球和太阳黑子。色球层和红色日饵以及太阳外围银色日冕非常富有魅力。太阳右下方的一簇小星,是美丽的七姊妹星团。这样具有高度准确性的作品,是跟天文科学的发展分不开的。

 而宇航科学也是太空美术常见的题材。日本画家岩崎一彰的作品《阿波罗II号归来》描写的就是1969年“阿波罗II号”宇宙飞船回归的场景。由3名宇航员驾驶的飞船,在进入大气层后因为快速摩擦而发光发热的场景。美国画家麦考尔的《哈勃望远镜》,描绘的就是1990年发射成功的“哈勃”太空望远镜运行的画面。宇航员正在把望远镜从航天飞机上送入轨道,并且对它进行矫正。而哈勃望远镜面对浩瀚的星空展开太阳能电池板拍摄。前苏联画家索克洛夫的作品《在太空中行走》描写的以蓝色的地球为背景,宇航员在太空行走的场面。这些作品和宇航事件关系密切,描绘的场景常常是展示宇航科学发展的成就或者人与宇宙关系中的某个事件。

 对于太空科幻美术,喻京川认为,它主要描绘人类未来的各种太空活动及太空壮举,因为具有预测性,所以其描绘的世界可能实现,也可能无法实现,但它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

 太空科幻美术的魅力正在于你不知道未来是什么,而你正在创造未来。视觉文本无疑是最适合的表达方式。比如美国画家麦考尔的作品《在太空中漂浮的城市》中描绘了未来城市的样子。漂浮在太空中的城市是另外一种生态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会是什么样的?画面展示了科技发展的未来方向,以及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太空意向美术是以太空为题材进行纯幻想描写的美术。其本身没有科学内涵,作者只是借助太空世界来表达其他方面的寓意,以及表现人的精神状态、潜意识、象征性、抽象绘画等等。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表现精神的无序和跳跃,它可以抛开一切理性的束缚,尽情表达作者的各种情感、思想。

 太空意向美术不是太空景象的写实描绘,但也借用太空景象中的一些介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从前苏联美术家卡拉耶夫的《宇宙生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宇宙的浩瀚和星光的璀璨。这种感觉并不是通过具象的描写获得的,而是一种情感共鸣。作者所制造的这种感觉无疑是建立在对太空的正确认识上的,是对太空科学的情感解读而不是景色解读,因此它依然是建立在人们对太空的不断探索和理解的基础上的。

 太空美术作为新时代美术中的一个重要题材领域,其作品既反映人类太空时代的科学成就,又反映人类对自身现在及将来进入太空世界的各自思考,并且加以深刻的揭示。美国天文学家兼太空画家哈特曼自豪地写道:“在人类科学技术的力量到达之前,我们已经到达了那些星球世界”。太空美术除了把知识图像化,更重要的是把知识感情化和艺术化,包裹科学的生硬和理性,激发对科学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