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论坛
《科技潮》

《科技潮》

开博时间:2016-11-21 21:24:00

文章数169
当前位置:
主题站>名刊精选>《科技潮》>详情页

被电子时代入侵的生活

2012-09-26 21:16:05


 

信息技术的发展,让电脑、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不断涌现,也让人们不知不觉对它们产生了依赖心理,更有甚者,电子产品已然成为了生活的操控者。 这些被操控的群体中,以“90后”、“00后”为主体的青少年比例越发凸显。

        

电子产品成“健康杀手”?

        

  ●2012年6月12日,北京市卫生局发布北京市2011年度卫生与人群健康状况报告。报告指出2010至2011学年度北京市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62.99%。长期使用电子产品还会引起儿童睡眠障碍。此外,最让专家诟病的是电子产品的电磁辐射问题。

 

  “愤怒小鸟是什么颜色的?”“我知道,我知道,是黄色的。”日前,在由北京青年宫和北京同仁医院验光配镜中心共同承办的2012年青少年用眼卫生系列公益活动上,芳草地国际学校世纪小学的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各种关于“愤怒的小鸟”的问题。孩子们对游戏的熟悉程度让同仁医院的大夫们惊讶不已,而电子产品对儿童视力的影响也成为此次活动中探讨的重点。

  对于电子游戏,参与活动的孩子中超半数人表示,每周玩3次以上,有的孩子甚至每天都要玩半小时。同仁医院验光配镜中心技术总监唐萍介绍说,电子产品对孩子视力的损害已经不容忽视。每年暑假是孩子视力下降最快的时期,不少学生会在新学期开始时来配眼镜,因为发现一个暑假之后,坐在教室里原来的位置上看不清黑板上的字了。“课业负担重是原因之一,但还有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假期孩子接触电子产品时间太长,长时间注视各种电子屏幕对视力损伤严重。”

  毛毛上个学期评上了“三好学生”,作为奖励,父母给他买了个iPad。后来,父母发现他看电视的时候老是揉眼睛,带到医院一查,竟然有了100度近视。据了解,近几年北京市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持续上升,并出现低龄化倾向。2012年6月12日,北京市卫生局发布北京市2011年度卫生与人群健康状况报告。报告指出2010至2011学年度北京市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62.99%,比2009至2010学年度上升了3个百分点。其中,男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59%,女生检出率为67.3%。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9月入学的小学一年级新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39.1%。在小学阶段,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随着年级的升高迅速增长,小学六年级达到67.6%。

  虽然造成低龄儿童视力下降的因素很多,但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已成为影响着儿童视力健康的主要原因。北京医院眼科主任医师夏群表示,孩子玩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时,眼睛不知不觉就凑上去,长时间近距离的注视,会诱发近视眼。另外,手机的字很小,平板电脑的画面为了吸引人,往往做得闪烁不定,看的时间长了就会引起视疲劳。“如今青少年近视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而且年龄越来越早,度数越来越深,都跟过早使用电子产品有关。”

  除了会造成儿童视力下降外,长期使用电子产品还会引起儿童睡眠障碍。儿童的睡眠障碍主要是难以建立稳定的睡眠规律,表现为入睡和持续睡眠困难、睡眠质量不高。造成儿童睡眠障碍的原因有很多,而学生失眠多是由各种心理上、精神上的压力造成的。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随着手机、电脑、iPad等电子产品的普及,儿童玩电子产品的时间愈来愈多,剥夺了一些孩子部分睡眠时间。有些孩子睡前用电子产品打游戏,大脑处于亢奋状态,睡觉时还在想着如何冲关,难以放松心情入眠,从而影响睡眠。

  此外,最让专家诟病的是电子产品的电磁辐射问题。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实验病理学研究室主任彭瑞云指出,凡是接收网络信号的电器,都有电磁辐射,包括电脑、电视、手机、平板电脑等。手机、电脑的辐射属于电磁辐射的微波范畴,虽然辐射剂量很低,但长期放在身边,有积累的效应。另外,相同的辐射量,对青少年的影响大于成年人,特别是对于脑、心血管、生殖系统的影响最大。

 

“宅娃”是怎样炼成的

 

  ●吴女士给孩子买了一部iPad。果不其然,一向对电子产品玩具不感兴趣的儿子对iPad陷入了痴迷的状态。切水果,偷菜,打游戏,样样精通,周末一人在家可以宅上一天。

 

  在上世纪80年代,一个适龄儿童的玩具可能是橡皮泥、小人书,或者是跳房子,搭积木,玩拼图;今天,一个适龄儿童的玩具变成了PSP、iPhone、iPad。上世纪80年代,一个适龄儿童每天平均室外活动的时间达4个小时;今天,绝大多数适龄儿童更倾向于另外一种潮流的玩乐方式——宅。

  “宅娃”是可以打造的,对此,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吴女士深有体会。4岁的儿子生性好动,每逢周末都在家待不住。平日工作繁忙的吴女士很想利用假期在家好好休息,但如何搞定好动的儿子是一个大难题。后来同事支招,让吴女士给孩子买了一部iPad。果不其然,一向对电子产品玩具不感兴趣的儿子对iPad陷入了痴迷的状态。切水果,偷菜,打游戏,样样精通,周末一人在家可以宅上一天。

  “尽管他不嚷着出去,我也清静了,但我慢慢觉得这样其实不好,将孩子宅在家里,其实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最关键的是,因为玩游戏,他的视力变得越来越差。”吴女士已经开始对是否应该让孩子玩iPad产生了怀疑。

  其实像吴女士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很多家长将iPad等电子玩具当成是降服孩子的有力武器,听话不听话,一个iPad说了算!

  白女士是一位5岁孩子的母亲,下面是她的一段育儿日记:

  “小冉已经上了一个星期的幼儿园,我周五早上承诺,周末让他玩电脑上的赛车游戏。

  周六早上起床后,小冉就嚷着要开始玩游戏,本想先带他去爬山,就劝他下午再玩。结果他不同意,自己去拿前段时间买的遥控汽车玩了起来。

  无奈,只好给他安装好电脑方向盘。孩子学东西就是快,没一会就上手了。

  午饭后又玩了近半小时,叫他睡午觉,他倒听话,乖乖上床了。午睡时还迷迷糊糊地跟我说要开汽车,而且一睡醒就嚷着要玩。呵呵……这小子是玩上瘾了。

  周日上午、下午又让他玩了一会儿,孩子控制方向盘的能力明显比周六好了很多。我告诉他,因为周一到周五要上幼儿园,所以赛车只能在周末玩。到了周日晚上,他又想玩,我将规则又说了一遍,最终他只好接受了……”

 

孤僻的“iPad一代”

 

  ●“现在有相当比例的孩子和别人说话时不看对方眼睛,这和他们长期低头玩手机或iPad的习惯有很大关系。我甚至接触过说话时用后脑勺对着我的孩子,感觉非常奇怪!”

 

  随着孩子们对高科技新“玩具”上瘾,质疑也越来越多。以“90后”、“00后”为主体的城市青少年被很多网民称为“iPad一代”,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对智能科技产品的兴趣和依赖度远远超过以往的孩子。无论公交还是地铁,身着各种校服的“iPad一代”们随处可见。在他们中间,用电子产品进行“拇指交流”大行其道,人际交往的时间和技巧反而弱化。

  上海青年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师范大学青少年工作系主任黄洪基教授认为,“iPad一代”的产生,首先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家庭氛围密不可分。这些新一代独生子女,注定游走在现实与虚拟世界之间。因为他们的父母主要是“75后”,文化程度较高,思想开放,生活条件优越,陪伴孩子成长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却不多,孩子在智能电子产品与虚拟世界的“包围”中成长,容易自我封闭。

  另一方面,当代城市生活中,提供给这一代孩子的社交空间与娱乐场所非常有限,孩子缺乏参与公共活动的兴趣,只好依靠智能电子产品排解寂寞。“没有iPad,生活将会变得非常无聊。”很多孩子不约而同地发出了这样的心声。

  有专家指出,虽然iPad的软件确实具有互动性和教学性,但它们无法替代传统的早教模式与人际交流方式。上海市心理协会基础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陈默坦言,大多数iPad游戏要求的是被动注意,低龄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思考能力、探索真实世界的好奇心和热情都会受到负面影响。

  与此同时,与世隔绝的“iPad一代”思维逻辑会越来越像软件程序,无法承受社会复杂多元的挑战,甚至被打上孤僻“电子娃娃”的标签。“现在有相当比例的孩子和别人说话时不看对方眼睛,这和他们长期低头玩手机或iPad的习惯有很大关系。我甚至接触过说话时用后脑勺对着我的孩子,感觉非常奇怪!”陈默说。

  有数据显示,目前孤独症在青少年人群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解放军总医院儿科主任邹丽萍教授表示,孤独症的特点是无法与人沟通,思维刻板。其病因有遗传方面的,也有环境因素,其中不排除过早使用电子产品所带来的影响。

  邹丽萍介绍说:“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孩子间交往本来就少,容易孤僻。如果孩子有孤独症倾向,尽早矫正,还有缓解的可能,但扔给他一个iPad,就好比给一棵长歪了的小树再挂一个书包,只会雪上加霜。”

  对此,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的心理老师赵楠表示,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其实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有高兴、喜悦,也会收到伤害,会悲伤、痛苦,这些都是人的成长过程,我们也会在这些过程中学会适应社会,学会面对问题,形成“交往—遇到问题—成长—适应更复杂的社会交往”的良性循环;可是网络或者游戏的世界其实是让人暂时离开了这些,如果一直只沉迷于网络或者游戏,很容易就会慢慢失去和社会的联系,事实上也失去了成长的机会,未来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受到的打击肯定会比一直都在成长的人要大得多,从而形成“逃避交往—逃避问题—没有成长—更加不适应社会交往”的恶性循环。

 

网游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一名初二学生在随妈妈外出时,遇交警拦车查问,他的应对措施居然是:撞他!究其原因,是因为他在玩暴力摩托游戏时,只要有行人和警察挡道,统统都是一撞了之!

 

  妞妞每天放学回家,一看到爸爸妈妈还没回来,就赶紧扔下书包,打开电脑,登录《洛克王国》,给精灵升级,精灵升级以后就变强,就可以打妖怪和完成更高级的任务。那一段时间,妞妞每天晚上作业都要写到很晚,而且字迹潦草,敷衍了事。直到被妈妈发现,没收电脑,妞妞的学习和生活才恢复正常。

  妞妞班上的同学聚在一起,就议论谁的精灵最强,并以此为荣。“如果我不会的话,同学们会笑话我,也不跟我一起玩。”妞妞很委屈。在她看来,自己热衷于网络游戏并不是为了寻找刺激,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目标:点数的增加或是级别的升高。班上有的同学认为通过网络游戏可以获得成功,比如有人现在已经拥有可以结拜的资格,并且成为“金兰五霸”之一,“我还要成立帮派,并为帮派增光,最后成为长老”等等,这些都是他们在同学中炫耀的本钱。

  对此,有教育学家指出,伙伴对于正在成长当中的少年儿童的影响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他们渴望独立,但又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又具有极强的逆反心理,尤其反感老师和家长的管教。与老师家长相比,他们更喜欢与同学、兄弟姐妹交流,也更乐于接受他们的影响。当伙伴之间的交流话题指向于网络游戏时,效果便可想而知了。

  网络游戏通常以吸引玩家长时间在线,让人痴迷上瘾作为游戏成功的标准。据有关调查显示,全国网瘾青少年已达2400万,1800万青少年有网瘾倾向。巨大市场吸引了不少游戏商家,专门为少年儿童开发研制儿童网络游戏,《赛尔号》、《奥比岛》、《摩尔庄园》、《植物大战僵尸》、《愤怒的小鸟》……种类繁多的儿童网络游戏让人眼花缭乱。为了提高点击率,一些网游制作者不惜加进各种暴力、怪异、金钱、赌博、色情等内容。虽然虚拟的网络不代表现实社会,但是,家长们十分担心网络游戏中的潜移默化,会影响儿童的思维和判断能力。有一种说法是,21天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习惯,更何况是几个月或者更多时间地接触暴力和色情游戏呢。当你一直在网络上杀人的时候,也有可能在真实生活中也不觉得杀人是件很大的错事了。

  一名初二学生在随妈妈外出时,遇交警拦车查问,他的应对措施居然是:撞他!究其原因,是因为他在玩暴力摩托游戏时,只要有行人和警察挡道,统统都是一撞了之!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公布的一份调查显示,因在网吧玩网络游戏或浏览黄色网站而直接导致犯罪的占33.5%,从小学就涉足网络游戏或黄色网站的占37.7%,初中生占49.2%,第一次进入网吧时年龄最小的只有8岁。因接触网络不良内容而导致的青少年犯罪案例之中,抢劫罪占63.9%,强奸罪占23%,伤害罪占3.4%,放火罪占4.9%,其他类型犯罪占4.8%。

  网络游戏,正以其前所未有的独特魅力很快成为“时尚”的重要内容。盲从与追求“时尚”的价值取向,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网络游戏大军的行列。我们都曾经十分迷恋游戏,无论是在风靡一时的“红色警戒”里疯狂地扩充军备,还是在“暗黑破坏神”或者“魔兽世界”里一遍遍地杀小怪打装备,动辄数个小时,乐此不疲。在电子娱乐内容极其丰富的现代,这种诱惑即便是成年人也难以抵挡,又何况是价值观念尚未完全确立的少年儿童。

 

如今,当年的游戏迷们都已渐渐为人父母,却忽然发现他们的孩子正在经历一场更为严峻的考验。如何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已经成为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