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论坛
《科学24小时》

《科学24小时》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旨在向全国广大群众,特别是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广大青年,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繁荣科普创作,启迪思想,...

文章数174

从基因到环境——全面解读抑郁症的发生

2015-03-25 08:14:29

我们生活在一个精神物质富足、医疗手段发达,人均寿命更长的世界里,然而焦虑、压力、抑郁等负性情绪却前所未有的普遍。几年前还鲜有人提及的抑郁症,如今却仿佛无处不在。曾有专家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人类第二大健康负担——甚至比心脏病和多种癌症更令人忧心。抑郁症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隐藏在这世界性流行病背后的驱动力到底有哪些?

 

从基因到环境

——全面解读抑郁症的发生

█ 李世佳

 

31064

 

李世佳(影歌),生物心理学博士,德国马格德堡大学医学院及莱布尼茨神经生物学研究所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为情绪、压力、学习与记忆,以及抑郁症。

 

很多人常常会把抑郁和抑郁症相混淆,以致当人们想到抑郁症时,脑中浮现的都只是日常生活中难过悲伤的情绪,殊不知抑郁症实际上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精神类综合症,是众多情绪感受失常的并发状态。它不仅包括持续数周甚至数月的绝望、沮丧、悲伤等情绪,还包括失乐症,即丧失了对曾经兴致勃勃的事物的热情。

抑郁症患者常常会感到疲倦、精力不足、罪恶感,并伴有注意力缺失、焦虑暴躁、行动缓慢等症状。除此之外,有些患者会出现厌食或者暴食症状,导致体重明显减轻或增加;有些患者则会出现失眠或者异常嗜睡情况。由于生活中已经没有任何可以带来快乐和吸引力的东西,严重的抑郁症患者甚至会产生难以遏制的自杀念头。在某些情况下,抑郁症患者还会发展出躁狂症——这种情况被称作双极抑郁症。处于躁狂阶段的患者和抑郁期正好相反,表现为情感高涨、易怒、精力旺盛、言语增多、活动量加大,严重时还伴随有幻觉、妄想、紧张等症状,并且常常冲动行事,完全不计后果,导致进入抑郁期后情绪更加低落。重要的是,这些症状的出现会阻止人们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严重时甚至会破坏人们已有的生活(例如躁狂症患者可能会有冲动想花光所有的积蓄,变卖全部家产)。所以,抑郁症的危害不仅在于它逐渐蚕食着患者的思想行为,更吞噬着他们的生活、家庭和交际圈,这也使得它往往比物理疾病更加可怕。

 

复杂——抑郁症的起因

一些关于抑郁症的手册常常简单描述抑郁症是体内化学系统失衡的结果,但这种说法并没有准确抓住抑郁症的复杂特点。大量的研究显示,抑郁症并非只是简单的、某种特定脑化学分子过多或过少的结果。事实上,抑郁症的起因众多,包括大脑对于心境的错误调节、基因的易感性、生活中的压力事件、医学疾病对身体和大脑的摧残,以及药物治疗的副作用等。

我们通常认为,部分甚至是全部的以上因素共同作用才导致了抑郁症。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两个有着同样症状的抑郁症患者,因为患病机理的不同,而采用完全不同的治疗方法。

 

大脑——情绪调节的中枢

我们的大脑由数百亿个神经细胞组成,其中充斥着大量不同类型的化学分子。不同的神经细胞为这些化学分子提供了数百万甚至上亿的化学反应发生场所,正是这些复杂的动态系统支撑着我们的心境、感知以及生活体验。研究者认为,相比于特定大脑化学因子的数量多少,神经细胞间的连接方式、神经细胞生长和神经网络功能的变化才是导致抑郁症发生的主要因素。

借助脑成像技术(例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我们可以更精确地定位大脑中哪些脑区负责调节情绪和心境,以及一些其他功能(例如记忆力和注意力)是如何被抑郁症所影响的。我们大脑的中间位置有一套被称为边缘系统的区域,它最早是由美国生理学家保罗·麦克莱恩(Paul Maclean)提出的,他将该区域统冠之以“体验情绪的系统”。这个区域包括扣带回、海马体、丘脑、杏仁核等,因为和情绪调节相关,所以其功能也直接和抑郁症相关联。此外,抑郁症的症状也涉及到大脑的高级认知控制和奖赏调节,所以也和前额叶、纹状体密切相关。如果这些脑区的功能或者脑区之间的联系出现了问题,那么人们对于情绪的感受就会出现偏差,很可能就会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31065

与抑郁症相关的脑区

 

神经递质——脑内信息沟通的使者

大脑细胞通常会产生特定水平的神经递质,以保证感觉、学习、运动和心境稳定。但是在患有严重抑郁症或者躁狂症的人中,这种复杂系统却出现了缺陷。例如,接受某种神经递质的受体有可能对该神经递质过度敏感或者不敏感,导致受体对该递质释放的反应过度或者不足。由此将引发递质在细胞间隙中过量积累或者匮乏,这都会对细胞之间的信息通讯带来不良影响。

以最与抑郁症相关联的血清素为例,血清素辅助调节人体的睡眠、食欲和心境质量,并负责抑制痛觉。当前一个神经细胞释放了特定量的血清素后,一个由血清素受体所控制的反馈机制会指挥神经细胞停止泵出血清素,并且开始将血清素吸收回细胞膜里,这一过程被称作重吸收或重摄取。假如前一个神经细胞泵出的血清素过少,或者重吸收功能过度高效,在血清素还未来得及和后一个神经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之前,就已被完全消耗,那么血清素所携带的信号就很可能被弱化。任何这种类型的系统迟缓都可能会明显地影响心境。

除了血清素,在抑郁症中起着显著作用的神经递质还有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它主要作用于学习和回忆;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作用于血管收缩、提高血压、动机决定和奖赏;多巴胺(Dopamine),作用于运动功能,影响动机、奖赏和现实认知,还在药物成瘾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谷氨酸(Glutamate),一种重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与双向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密切相关;γ- 氨基丁酸(GABA),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很可能在平息焦虑中发挥作用。以上这些神经递质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人类罹患抑郁症的概率。

 

31066

神经细胞通讯

1. 一个电信号传递到前一个神经细胞末端。

2.神经递质被释放。

3.神经递质和受体结合。

4.信号被第二个神经元所接收,它要么继续被传递,要么停止被传递。

5.信号同样被第一个神经元所接收,导致重吸收。这个过程使得释放该神经递质的细胞得以收回部分剩余的分子。

 

基因——先天决定的疾病易感性

我们的身体由基因编码蛋白控制,而蛋白则参与到所有的生物学过程中。在人的一生中,不同的基因在不同的时刻打开或关闭,并保证在最佳时机生产出正确的蛋白。但是基因并不会百分之百正确,尤其是在长期进化遗传过程中,同一个基因有着各种不同的变体,这些不同的变体决定了其携带者体内神经递质和大脑功能的不同,也决定了是否会对某些特定的疾病更加敏感。对于一个基因易感性的人来说,任何压力(哪怕是偶尔没能在截止日期前完成工作或是一次小小的感冒)都可能将他的心境系统推离稳定状态。例如,科学家发现一种血清素转运基因(5HTTLPR)的短基因(低效率编码蛋白)变体,携带它的人群在应对压力时会更容易地陷入抑郁和低落情绪。

一个广为人知的事实是,抑郁症和躁狂症具有家族性。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的一级亲属中有重症抑郁症患者,那么他的患病率就会比那些没有抑郁症家族病史的人群高1.5%3%

 

31067

血清素转运基因多态性示意图

血清素转运基因编码的转运蛋白,可以把释放出神经细胞的血清素重吸收回神经细胞内。但是短基因变体的重吸收效率,相比起长基因变体则会大幅度降低。因此在受压状态下,短基因变体的携带者无法迅速清除细胞间的血清素,从而导致细胞间的通讯长时间保持活性。如果这些细胞位于负责调控负性情绪的脑区,例如杏仁核,那么就会带来压力状态下长时间的负性情绪激活,从而引发携带者的抑郁症。

 

基因为人类提供了一种潜在的看问题的角度,从而决定了当人们在面对不同生活事件时的反应程度。这种个体差异性决定了为什么生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会导致某些人患抑郁症,而某些人不会。先天的遗传基因和后天的经历决定着一个人的气质(性格),简单来说就是面对一些社交情况时,不同的人群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回避退缩或积极参与。

认知心理学家提出,一个人的世界观同样影响着他的感受,人们会在感到迷茫、失望或被拒绝时,自动依赖于这种观点。一个乐于和他人进行交流、积极应对生活事件,并能够赞赏和理解这些经历的世界观,可以提供给人们更好地进行心境选择的能力,并降低发生抑郁症的风险。当然,如果假以时日,药物和心理治疗也会影响人的这种气质。

 

31068

拒绝童年期虐待

 

压力生活事件——不容忽视的触发器

差不多每个人都经历过压力生活事件,例如挚爱之人的逝去、事业不顺、疾病或者一段感情的破灭等等。有些人必须克服年少丧亲、家庭暴力,甚至**等经历的困扰。然而并不是所有经历过这种压力的人都会发展成抑郁症——事实上,大部分人不会。即使如此,压力依然在抑郁症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已经知道,基因组成结构影响着个体对这类压力生活事件的敏感度。当基因、生物因素以及带有压力的生活环境集中到一起时,就很有可能引发抑郁症。压力有其特有的生理学后果,它会触发连锁的化学反应,带来机体的响应。假如压力只是短暂存在,那么机体通常情况下会恢复正常。但是当压力是慢性的或者机体受到的刺激过度,那么身体和大脑的改变将会持续很久,导致长时间不可逆的心境低落,从而引发抑郁症。

某些特定的事件可以导致长期的物理性和情绪性后果。研究者发现,早期的丧亲和情绪性创伤,有可能使个体在生活后期面对抑郁情绪时更加无助。例如,双亲中某一位的离世或者某位深受爱戴者的情感抽离(如父母离异),都可能在受影响者(通常是孩子)的整个人生阶段产生回响,最终以抑郁症的形式表现出来。除非个体对于这种情况导致抑郁的事实有了清醒的认识,否则后来发生的丧亲或者对生活的失望将很有可能触发这种负性情绪的回归。英国精神病学家约翰·鲍比(John Bowlby)以猴子为受试者的实验也许能证实这种说法:当他把小猴子从母亲身边带走时,这些猴子都经历了可预见的分离反应的各个阶段。它们从突然爆发的暴怒减弱到绝望,而后演变成情感淡漠和分离。同时,它们的压力激素水平也在逐步提高。

同样的,创伤也有可能在人们的心灵上蚀刻下无法磨灭的印迹。一篇发表在《美国医学协会》(Journal of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上的文章也探讨了这个问题:在童年期遭受过物理或者**的女性,相比于未受过虐待的女性,有着更加极端的压力反应,也更容易陷入心境低落。

 

疾病和药物作用——内源性压力

一些特定的医学问题同样与持久显著的心境动荡有关。事实上,医学疾病或者药物治疗很有可能与10%15%的抑郁症的发生有关。例如甲状腺激素的过量(甲状腺功能亢进)有可能会导致躁狂症状。同时,在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情况下,身体产生的甲状腺激素过少,常常会导致疲乏和抑郁症。心脏疾病也往往和抑郁症相关,高达一半的心脏病发作幸存者存在抑郁情绪,而其中很多病人还有着显著的抑郁症。抑郁症可能会给心脏病患者带来巨大的麻烦,它常常与复原缓慢、潜在的心血管问题以及6 个月内的高死亡风险相关。其他诸如神经退化疾病(多发性硬化、帕金森病、阿尔兹海默病、亨廷顿病等)、中风、营养缺陷、内分泌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病毒感染、癌症等也可能与抑郁症相关。

有时候,抑郁症或躁狂症的症状也是一些药物的副作用,例如类固醇药物(Steroid)或降压药等就会有这种副作用。因此在就诊时,抑郁症病人应当向医生明确说明,使用了哪些药物以及症状的起始时间。专业医师可以借此判断,抑郁症发生的原因是否可能源于某种新药物,或是药物使用过量,或是与其他药物或物品发生不良交互作用。

 

31069

 

事实上,大家已经逐渐意识到抑郁症的可怕之处。虽然目前我们仍不清楚抑郁症的具体病因,但可以肯定的是,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因素,都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病过程。

美国科学家通过对抑郁症患者的10 年追踪研究发现,75%80%的患者多次复发,不少人还需要接受长期治疗,甚至终生服药。我们并不想在抑郁症与自杀之间划上等号,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自杀人群中,1/4 是抑郁症患者。由此可见,抑郁症对患者本身及其亲朋好友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作为一名普通人,我们应当更理解抑郁症患者的苦楚,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更大的帮助,为他们创造积极良好的生活环境,毕竟抑郁症已经是一种全球性的精神科疾病。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患者,希望大家都能在阳光下面对生活,享受生命。

 

31070

 

补个课

神经递质一个神经细胞向另一个神经细胞传递信息的化学分子,是维持大脑正常运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疾病易感性由遗传决定的易于患某种或某类疾病的倾向性。

基因多态性在一个生物群体中,经常存在两种或多种可遗传的变异型基因类型。它表现为在生物染色体同一对等位基因上,编码某蛋白的DNA碱基的变化。这种变化小到一个碱基的突变,大到一段染色体片段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