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论坛
《科学大众》

《科学大众》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创办于1937年,是我国创刊最早、影响最大的科普刊物之一。现由江苏省科技厅主管、江苏省科协主办。70多...

文章数383
当前位置:
主题站>名刊精选>《科学大众》>详情页

科学的历史 光的波属性及电子

2008-12-01 19:31:37

  光的波属性(1800年)托马斯·杨(1773~1829年)

  几百年来,科学家对光的本质一直争论不休。


托马斯·杨

  1675年,牛顿在对英国皇家学会所做的讲演中声称光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他的对手惠更斯则抨击这种“粒子”理论,认为光波通过一种叫做“乙醚”的普遍存在的媒介,产生了我们看到的光线。1678年,他写了《论光线》一文,但却一直拖延到1690年才发表。其间,由于牛顿的名望,粒子理论在科学界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大约在1800年,博学多才的英国人托马斯·杨着手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杨让一束光线通过卡片上的两条狭窄的裂缝照射到屏幕上。光线到达屏幕,在屏幕上形成一明一暗的带状图案。杨认为这是干扰引起的:从细缝中传播出去的光波的波冠互相增强,屏幕上出现亮区,而当一个光波的波冠因另一光波的通过而被削弱时,屏幕上出现暗区。这一现象很难用牛顿的粒子学说加以解释,因此证实光线具有波动性。

  19世纪初期,证实光线波动性的证据越来越多。麦克斯韦的电磁辐射理论也涉及光线的波动性。不过,20世纪初期发生的量子革命表明光线波动学说并不全面:爱因斯坦于1905年解释光电效应时说,发现光线有粒子流(光子)的活动性质。另外,以前被当作是微粒的电子有时候又表现出波动的性质。光的这两种性质似乎都是我们所需要的,于是出现了波粒二象性的说法。

  电子(1897年)

  尤塞弗·约翰·汤姆森(1856~1940年)


汤姆森

  1897年,第一个电子在阴极射线管里被发现,成为19世纪物理学家们的宠儿和大多数电视屏幕的基础部件。当玻璃试管一端的热金属电极接触高压电时,电极发出无形的射线直达涂满荧光材料的试管的另一端。

  19世纪,当荧光材料发光时,阴极射线管常常会发出令人恐怖的图案。物理学家花费几十年的时间进行阴极射线的实验,却始终搞不清其真实面目。汤姆森认为阴极射线是从阴极发出的速度很快的电荷,它们的路径遇到磁场会改变,当遇到金属时会产生电荷。观察它们如何通过电磁场之后,他发现不论是由什么样的金属发出,这些颗粒不仅形状相同,而且它们的电荷同物质的比率也相同,汤姆森就此认为他的带电微粒是构成物质的基础。

  汤姆森还发现原子是由大量的中子组成的。中子在正极上形成一个球型。虽然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一定成功,但是在卢瑟福发现原子核之前却没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卢瑟福的发现使我们认识到,电子虽然并不是唯一的颗粒,但却被认为是世界上无处不在的组成部分。电子组成所有的化学结合物,将物质组合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