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论坛
《科学画报》

《科学画报》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由中国科学社于1933年8月创刊,距今已有80年的历史。《科学画报》在80年的办刊历程中,形成了通俗生动、...

文章数197
当前位置:
主题站>名刊精选>《科学画报》>详情页

雾霾何时休(上)

2013-11-04 14:23:23

雾霾何时休(上)

/杨文丰

24426

1

癸巳(2013年)的春天,北京又被浓浓的雾霾严实覆盖。春,被挡在城外。这个春天,不能算作春天,许多地区都被锁入雾霾。雾霾内,是大地上艰难呼吸的人。

被雾霾包裹的人,如被驱赶入夜,尽管雾霾在本质上不是夜,却比莫测的夜更凝重。被迫入雾霾的人,犹如囚入笼中之豹,这样的人能不被怜悯吗?

夜来月亮隐约,街灯迷蒙。人们除感觉空气的异味,还感觉沉闷、压抑、烦躁,生出深重的恐惧。

早些时候,许多人是不明白就里的,还以为置身于仙山雾阁。然而今日,无论雾霾来不来,民众都心有恐惧,国人有谁不是“雾霾恐惧场”中人?有谁不罹患“雾霾恐惧症”?

我们的社会步入了“雾霾恐惧场”。法国哲学家帕斯卡说:“那无限空间的永久沉默,使我恐惧。”你我恐惧,与不知道何处才是茫茫雾霾的边界有关。

今天,谁不晓得雾霾中包含数百种大气污染颗粒物,谁不知道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是直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这些东西黏附在呼吸道和肺叶上,会诱发或加重鼻炎、支气管炎等过敏性病症。

雾霾还诱发高血压和脑溢血,使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率增加。

“阴霾天气比吸烟更易致癌。”中国工程院院士、呼吸专家钟南山指出。

遮天的雾霾已留下数亿中国人空茫忧惧的目光。雾霾使中国的生态环境引起了世界的热切关注。

雾霾已然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不只是严重的生态问题。

 

2

对雾霾的深入认识,上升到对生命负责的高度无疑是应该的,但我以为还有必要引入自然科学审美视角。

在地球上,没有哪一种自然物的规模之大、功能之多、作用之神奇、结构之严密,可以和大气圈相提并论。大气的质量主要集中在低层。在中国人眼里,空气姓“空”,而且“空”与“气”,一直是中国哲学的两个重要命题。应该是空气纯净得令人视而不见吧,在祖国文学的长河里,竟鲜见专门写空气的文字。

“空”的字义是内无所有。空气,就真的空空吗?事实是,唯有似无实有的空气,才适合人类呼吸。因而这“空”,又是“有”的储存。

在法国语言学家罗兰·巴特眼里,空气的属性首先是轻盈,其次为散漫。我却认为,空气首要的品质还是透明,使人可透过它欣赏四时之景、天上人间事物。

空气的缺点,莫过于太过包容,还良莠不分。

包容,无疑是空气伟大的根源,却也是悲剧的开始。

雾霾形成的必要条件是,悬浮在空气中的污染物足够多。

形成雾霾需要怎样的天气条件?首要条件是气压较低,出现“逆温现象”。

在对流层中,气温一般随海拔升高而下降,诚如苏轼所言的“高处不胜寒”。假如逆转过来,高处的气温反而比低处高,这便是逆温现象,所在的空气层在气象学上叫“逆温层”。

近地空气本有这样的脾性,就是气温越低,密度越大,越容易堆积。逆温层的存在使气流上升运动受阻,导致空气中悬浮的污染物越积越多,终成霾。

 

3

根据国家气象行业标准,当能见度小于10千米,排除了降水、沙尘暴、扬沙、浮尘等天气现象造成的视程障碍,且空气相对湿度小于80%时,即可判识为霾。

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认定,霾,是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大量地、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空气的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混浊现象。霾能够使远处光亮的物体微带黄、红色,使黑暗物体微带蓝色,幻变色彩,模糊景物。

此般定义,比中国古籍《尔雅·释天》所说“风而雨土曰霾”,更真实也更准确,同时,暗示雾、霾间存在大玄机,尽管从字面看霾与雾一清二楚。

雾是什么?雾是无数微小的水滴或者冰晶在近地空气层中“开会”,开湿湿漉漉、白白茫茫、沉沉默默的会。把云拉过来,诗化些就是:云,是飘上天的雾;雾,乃贴大地的云。

令人迷惑的是,这雾,这霾,会合作欺瞒尘世。欺瞒的表现,是雾与霾都虚浮混浊,混沌迷蒙,神形酷肖,易于混淆,如果满足一定条件,还能相互转化。

你未必知道,这雾与霾最大的区别,在于弥漫空中的构成物不同:雾如同《红楼梦》里的女子,大体是水做的骨肉;霾则是由浮尘及其他污染颗粒物构成的浊物男子,主要是“泥做的骨肉”。

霾里雾中都含水汽,但霾的相对湿度低于80%;一旦相对湿度高于90%,尽管无声无息,却已悄然变身,霾转变成了雾——龌龊的雾,甚至毒雾。

无风时,天气沉稳如深山古池水,污染颗粒物浓度越大,霾就越重。如果水汽饱和,水汽凝结在污染颗粒物上形成雾滴;雾被阳光照晒而蒸发,污染颗粒物依然残留在空气中,不必似悟空那般摇身,雾,也会变成霾。

所以我说,这个时代的雾与霾,在有的时候,可说同样可怕。这是你难以想象的。

然而,这是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自然规律,是只要条件具备就会自然而然变化的自然规律。自然和社会,都存在不以人的意志而逆转的自然规律。遵循和顺应自然规律,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大自然里任何成员都必须表现的基本姿态。

面对自然规律,今天的人类该选择敬畏和谦卑,并做出深刻的自省和行动。

 

4

中国人一直喜雾,爱雾,还有赏雾的传统。读读那些雾气弥漫的古诗词,赏赏那些雾气氤氲的国画,雾,被表现得何其神秘、迷离、缥缈和空寂。

我想,那些艺术的雾和那时现实中的雾,肯定不像今天如此“内涵丰富”。那时的雾,起于沧海之上,漫在河山之间,湿润氤氲,白白茫茫,看起来是洁净的,还美得难以描摹。那时的雾,与国人的审美习惯如此吻合。

对雾没有戒备心之前,外国许多杰出的文艺家也钟情雾,表现雾。

表现雾霾早就是美国艺术家的重要主题之一。法国画家莫奈也曾被伦敦的浓雾吸引,以浓重斑斓的油彩,着力描绘雾霾中的英国议会大厦。英国作家狄更斯还是被“雾”造就的文学巨匠,他以雾都伦敦为大背景的小说《雾都孤儿》已成传世经典。

因霾带“病”,这些艺术作品在今天看来,无非是误以霾为美的激情之作,是染了无尽遗憾的“病艺术”。(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