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论坛
《科学之友》

《科学之友》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倡导大众理解科学。

文章数296
当前位置:
主题站>名刊精选>《科学之友》>详情页

风马旗:青藏高原上的神秘物

2012-03-29 09:09:54

 文·图/高 城


15239

   青藏高原以其奇险的自然风光而为人们所向往,当你一旦走进那里,却会发现更有魅力、更有独特性的是那些人文风光和民俗风情。高原上处处可见的风马旗,就是藏族人与天、地、佛、神、交流沟通的带有深厚宗教和民俗文化气息的介物。藏民喜欢和常用的这种风马旗,以多种样式,遍布于青藏高原的雪山、湖泊、峡谷、草原、山口、桥梁、寺院、村寨住地……形成了唯青藏高原才有的一种特殊而壮丽的景观,这种景象让人叹为观止、浮想联翩。

风马飘飘 天人灵犀相通

  风马,也叫“经幡”、“祭马”、“禄马”、“祈愿幡”等,藏语称之为“隆达”。 “隆”就是风的意思,“达”意为马。“风马”的确切含意是:“风是传播、运送印在经幡上的经文远行的工具和手段,是传播运送经文的一种无形的马,马即是风。”藏族人的风马旗也称为“风马经幡”。在藏民族中,人们认为雪域的守护神是天上的赞神和地上的年神,他们经常在雪原上巡视,以保护雪域各部落的安宁祥和。这种思想,体现在人们所印制并到处悬挂的风马经幡上。

  在藏区走访,我们发现无论逢年过节还是别的大大小小的喜庆事,如婚嫁、建新房、外出朝拜等等,人们无一例外地都会插挂五彩风马旗,用以表达自己的求吉心愿,祈求神佛的庇佑。因为,插挂风马旗象征着与神佛进行沟通,可达成天、地、人、畜的和谐吉祥。而且经幡串结得越长越好,挂得越高越好,以至有长达百米多的经幡串。

  游牧的藏人,每每迁徙搬家,搭好帐篷后的第一件事也是在周遭和帐篷顶上系挂风马旗,以祈愿神灵和佛陀的许可与福佑。固定居住的人家,也是无不例外地要在屋顶插挂上祈赐吉祥平安的风马旗。插于房顶的风马旗,每年都要在**的某个吉祥日子更换新旗。早上太阳刚刚升起照到屋顶时,全家老小穿着节日盛装,聚集在屋顶上,举行隆重而欢乐的换插经幡、祭神和祈福的“托散”仪式,抛洒糌粑,并高呼“扎西德勒”。仪式结束后,再将旧经幡送到附近河边干净的地方,以消灾去祸。

  春天回暖开犁时,耕牛的头角上要绑上小小的风马旗,表示向地母致敬和感恩,同时祈望五谷丰收。人们还在山口、桥梁处悬挂风马旗,祈望舟车平安。在众多宗教节日里,更是满山遍野插挂风马彩旗,声势浩大。藏区各处的神山圣水处,也是成串的风马旗幡布满山野,在风中猎猎劲舞,表示这里是神和佛陀的神圣驻地,也表达着人们对山灵水神的敬畏与供奉,祈望与神佛有最亲近的沟通。我们时常看到,绕山、绕河湖朝圣的人扛一面醒目的大风马旗,那是为祈求平安,免入迷途遭遇灾难。在宗教圣迹古刹地,常年张挂着五彩的风马旗幡,表示对神佛和贤圣的崇拜与礼赞。藏区天葬台悬挂风马旗,是超度亡灵并寄托后人的哀思。风马旗还有一项功用,就是遇有活佛、尊者圆寂,当地信众家家户户都会将房顶上的风马旗斜着置放,以示对其的敬仰和哀悼。藏族人还有将自己或逝去亲人的手镯、帽子、须发或一团羊毛系于风马旗上的习惯,这是希望借助风马旗的神力让运气升腾天际,以获吉祥如意。

  甘南藏区还有在每年传统的祭战神或山神等地方保护神的插箭节上,配合给神送用巨箭大量往空中抛撒纸风马的习俗。这种纸风马约半个手掌大小,长方形,彩色,上面印有背负宝珠的飞马和虎、狮、鹏、龙等图案,象征好运亨通、得佑顺吉。煨桑开始后,伴着浓香的桑烟,法螺号从山头“呜呜”响起,人们一边喊着“拉加罗!拉加罗(天神胜利了)!”一边向东方的空中抛撒红红绿绿的纸风马。彩色风马像雪片一样在和暖的晨光中漫天飞舞,寓示着人与神的愉悦会合。青海藏区也有类似的在山顶放飞纸风马旗的习俗。另外,在青海的重要宗教圣地,多见大幅、成串并拉挂很长的彩色风马旗,如文成公主庙从入山口到庙殿后山,成串的彩色大风马旗遮天蔽日,满山满洼,十分壮观。巴塘天葬场悬挂的风马旗俨然形成一座庞大的城池,非常肃穆庄严。在云南迪庆州金沙江两岸藏区,一处处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结合在一起的巨型经旗,甚至全是以整匹整幅棉布印成的,非常独特和神圣。拉萨布达拉山与药王山之间,那一串串万国旗般随风飘舞的风马旗,更是特有的一种宏大神圣景象。林芝工布、米林等地的风马旗多直接悬挂在古柏上,五六个一簇,迎风招展,遥遥可见。

丰富想象 风马多姿多彩

  藏区风马旗的形式有多种,按照用途可分为3类:一类是布印的风马旗。它是在长方形、三角形或正方形的各个单色布片上印刷上红色或黑色的图案和经文,一般有佛像、菩萨、护法神、宝马驮经、宝塔、曼陀罗(坛城)、经文章段、六字真言、符咒等。其中,“宝马驮经”属于最常见的,其图像为:中心是一匹宝马,背上驮着象征财运兴旺的“喷焰末巴”。宝马图的象征意义是转变一切恶为善,并且让善像骏马一样急驰如飞,传遍世界宇宙。这匹马,在古印度的神话里是诸神之王帝释天的坐骑。风马旗四角分饰“达”(猛虎)、“森”(雪狮)、“琼”(神鹏)和“珠“(祥龙)。风马旗大者65 cm,小者30 cm不等,主要用于悬挂或插挂。一般由白、黄、红、蓝、绿五色为一组,按照顺序一组组一排排系挂于树上或悬挂在横空长长拉挂的绳索上。拉挂风马旗,视环境地势需要,可长可短,长的有达百米以上,短者犹如片片活脱鲜亮的小彩旗,插于草原帐篷、农家宅院和城乡居民的屋顶上。

  另一类是纸印的风马片,主要用做对天神、山神、赞神和龙神以及佛事祭祀活动时祭献抛撒的吉祥物,也可作为供奉物成组悬挂或张贴于室内外。大者30 cm左右,小者仅几厘米。最常见的就是风马图像印在4~5 cm见方的纸片上。这种风马纸片可成千上万地大量印制,作为各种宗教节日上的祭祀用品,煨桑时撒在喷吐飘飞的烟缕上,随着香烟飞升起来,非常壮观神圣。每每这时,祭祀者边向空中抛撒风马纸片,边口中说着祝诵词:“风马升起来,飞向空中!没有升起的风马,请赶快升起!吉祥如意!吉祥如意!风马哟,愿你们快快升入高空,与神与佛相会……”笔者在拉卜楞寺的宗教节日上,也在拉萨大昭寺前的煨桑灶旁,多次见到过信众和僧众们向空中大把大把抛撒风马纸片的盛大场面。在塔哇民间插箭节的煨桑仪式开始时,信众们向着刚刚露头的太阳方向的空中抛撒风马纸片时,各色风马在空中飘飘荡荡翻飞的神秘壮观场面,同样令人震憾!站在山头的高处,可以看到事后飘落在地面上的厚厚风马纸片,完全盖住了山坡上密集的绿草,地上一片缤纷。

  还有一类就是各种经幡,根据色彩大致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用黑色或朱砂色将经文图符印制在整匹白布上而成;一类是同风马旗一样,在蓝、白、黄、红、绿布块上用经文图符相间组合成。这种较大的风马旗,多是在构建大型经幡城时使用,规模和阵势比较庞大。

  根据其地点场景、信仰仪式、祈祷功能的不同,风马旗又分为悬挂式、插挂式、经幡塔和经幡立柱等。悬挂式的,视其环境、地势、用途张挂,可长可短,可疏可密,长者达数百米以上,密者数十上百层悬挂,有的还组合形成了规模宏大、占地面积数百上千平方米的经幡城。插挂式的,在竖长方形的纱布或丝巾上印以风马旗图案,一边缝在旗杆上,另一边缀上很多直条的飘带,主要插在村口、屋顶、十字路口、山顶或山道上。经幡塔,可以用不同色彩的布块做,也可以用哈达一样的丝巾来做。在四川藏区多见用丝质风马经幡层层系挂、片片重叠而成的撑天大伞般的经幡塔,用做集体祭祀的场地。黄河源头玛多县也有相当壮观的经幡塔。立柱式经幡常见于寺院、佛殿、经塔、山顶、宅院、神山、圣湖等地。其形制巨大者达数十米,如阿里冈仁波钦神山下的经幡柱、江孜白居寺“十万吉祥多门塔”前的经幡柱等,柱顶还装饰有铜铸镏金日月、宝瓶、五彩华盖、牦牛尾。

  风马旗的印制地,主要在川西德格印经院、拉萨的传统作坊和寺院,还有后藏日喀则,这是风马旗的三大著名雕版印制地,以德格印经院为最出名最经典。雕版以木版居多,也有少量石版和金属版。制作雕版及印制过程并不复杂,但却充满宗教肃穆感,所用布、纸和油墨必须处理得非常洁净,印工匠人工作前必焚香、净手和颂经,并在朝东南向的房间里印刷,以保风马旗的圣力。

内涵深邃 文化融合产物

  风马旗,其实是渗透在藏民族血液里不可或缺也无法取代的一种特殊文化产物,其渊源久远。

  据考证,最初的风马旗并不是寄托藏人祭祀神灵、祈祥祛难心愿的,而是军户的标识。据《白史》称:藏先祖大部分臣民为游牧户,后每户仿军户门口立一旗矛,风马旗渐成为藏族民居装饰标志。再后,演变成为带有宗教色彩的行为。

  宗教界和学界一般认为,风马源于苯教原始祭祀文化,主要从对动物魂灵的崇拜而衍传下来。据说,最初的风马是直接将羊毛系挂于树枝草丛,如今在大大小小的玛尼堆上仍可看到牛羊头颅等物。藏族原始宗教认为,山神是地方保护神,它无时无刻不在注视着本地区众生的安全,常骑马巡视辖区,保护一方水土和人畜平安。藏族认为,“风马”在深层意义上指人的气数和运道,或者特指五行;在灵气聚集之处(神山圣湖等),挂置印有敬畏神灵和祈求护佑等愿望的风马,让风吹动,有利于愿望向上苍神灵的传达和实现。为报答山神和上苍神灵,每到祭日,人们便虔诚地举行煨桑仪式,献上“隆达”。所以制作插挂“隆达”成为不可或缺的仪式。

  后来,这种风马祭祀文化受佛教传入影响,与之融合,约在公元12世纪初,最早由噶举派寺院广泛使用,用以传布其教义,一直延续至今,成为藏传佛教僧俗信众精神世界与佛神沟通的一种媒介物。 

  在民间,关于风马旗,还有一些美丽的传说。一说是,当年佛祖坐在菩提树下,手持经卷闭目思索,忽然一阵大风刮来,吹走了佛祖手中的经书。被风吹刮成千万碎片的经书片,飘落到四方信众手中,于是这些人都得到了幸福和祥和。之后,人们为了感恩佛祖和长久地消灾祈福,便把用彩布制成的上面印有经文和佛祖像的三角形旗幡,高高挂在空中,让它在风中飘动。另有传说是一位藏族僧人从印度取经回来,过河时把经书弄湿了。上岸后他把经书一一摊开晾晒,自己坐在一棵大树下打坐入定。突然间,天地响起法锣、法号,阵阵梵音回荡,微风拂面,天宇盘旋。僧人感觉浑身通泰,大彻大悟。他睁开眼睛看,原来一阵风起,刮得经书满天满地满河面。据说人们为了纪念这个僧人的顿悟和颂扬佛经,就把经书印在布上,直接挂于天地之间。这就是经幡,以此来表达人们对上天的虔诚和敬意。风马旗逐渐成为藏民族民间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亦是藏族苯教与藏传佛教互相融合后文化精神的外化象征。

  风马旗一般分白、红、绿、黄、蓝5色。在藏族民众心目中,白色纯洁善良,红色兴旺刚猛,绿色阴柔平和,黄色仁慈博才,蓝色勇敢机智。五色风马旗的象征意义是代表天地万物众神。五色彩箭、五色空行母、五色毛线和四色护法神等,都与此象征意义有关。风马旗的祭祀活动,与其图像象征内涵有关。经幡的中心是一匹骏马,骏马形象是神速的象征。祈愿受五种自然物制约的世间一切事物,由对立转向和睦,由坏转向好,由恶转向善,由凶兆转向吉兆,由厄运转向幸运。不仅能够转变,而且转变得迅速。经幡四角画四兽图像。老虎栖息在森林中,象征着木或风;狮子居于山上,象征着土;鹏鸟飞翔在天空,双角喷发出火焰,象征着火;龙生活在大海中,象征着水。风无处不在,风即天。在这里没有把森林、高山、大地、天空、河水、大海作为6种自然物直接画上去,而把在这些环境中生活的动物形象作象征,可见它不是仅仅表现6种自然物,而是把它们作为主要内容。而马背上画的那个象征财运的“喷焰末巴”,就是促成实现人们心愿的如意吉祥。除开分别不同的五色象征之外,一般还有一面主幡,形制要大于5种不同单色的经幡。主幡与边镶布条颜色搭配,是根据藏族历算关于母子生克学说中相生原理来决定的,如主幡的颜色是绿色,边镶布条的颜色应该是蓝色,主木水相生。故而马经幡象征着生命的本源,具有深奥的意义,整个经幡完全是融情感与理性为一体的产物,完全是表现人们美好精神愿望的载体。

  和藏区其他艺术一样,风马旗的创作与传播,首先是受宗教意念驱使并为之服务的,它是僧俗信众精神世界与神灵交通的一种载体。敬畏神灵和祈求护佑等愿望的风马,让风吹送,有利于愿望的传达和实现。当地藏人朴素地认为,经幡每被风吹动一次,就等于献幡人吟诵了一遍经文,旗子动的次数越多,诵经的遍数就越多,就越能给自己和周围的人带来吉祥。风马旗,其实就是沟通世俗与灵界的通用介质。就像高原雪域上的建筑、绘画、雕塑和坛城等一样,藏族人把尽可能多的宗教意念和朴素生存愿望溶入风马旗这可视的载体中。有趣的是,如今的“隆达”上还出现了牛、羊和羚羊的形象,这扩展了生灵图像审美视野,也让民俗学的内容升华进入神圣的风马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