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论坛
《世界博览》

《世界博览》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世界博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主管,世界知识出版社主办,为国家百种重点期刊之一。创刊于1984年...

文章数260
当前位置:
主题站>名刊精选>《世界博览》>详情页

官员性丑闻是政治问题

2013-04-08 20:54:16

肩题:性、谎言、政治和电子邮件

标题: 官员性丑闻是政治问题

李洪声

导语为什么政客总是容易与多名女性发生或保持不正当性关系?因为权力缺乏约束,导致寻租机会泛滥,就算排除经济腐败,政治权力仍可以使政客找情人变得更容易。

 

    有这样一种区分现代意义上的性的说法:民主制度的兴起和人类婚姻制度的成熟,使得性不能沦为公开的行为,性开始进入两极时代——一极为个人专利品,另一极沉沦为红灯区,从而创造出肆无忌惮的性与利益的互换行为。

    政治与性必然属于后者。

    不论是风花雪月的政坛性丑闻事件,还是充满阴谋的性贿赂、性间谍事件,性一旦和政治、权力关联起来,不但当事人会声名狼藉,背后的交易和权力寻租事件更引得关注和拷问。

   “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连任成功的奥巴马来到泰国、正常会见总理英拉,一张“见牙不见眼”、眉目传情的合照给他带来了不大不小的麻烦:英国《每日邮报》19日刊文称,奥巴马同英拉之间态度暧昧,而美国媒体甚至认为总统有“调情”之嫌。

公众离不开名人情事,尤其是政客的情感八卦,政客的调情做爱却往往被看成政治行为。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丑闻已经过去10多年仍余波未平,而人们最爱谈的还有上世纪60年代肯尼迪兄弟和影星梦露一段情感纠葛。

而近来,真正属于大事件、抢去奥巴马媒体头条位置的是他的手下官员大卫·彼得雷乌斯:119日,就在奥巴马赢得总统大选的第三天,这位前任中央情报局局长的婚外情败露,桃色风波令其最终不得不引咎辞职。

 

中情局局长性丑闻始末

他的头衔如果不是与国家机密、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中情局局长,如果彼此都是单身,或许将军和女传记作家的感情会被抒写为一段传奇、异常甜蜜的政坛爱情故事。

但是,真正的剧情是这样的。

    60岁的彼得雷乌斯拥有41年的军旅生涯,他曾有着楷模式的家庭生活,有媒体评价他堪称美国现代将军的典范,是“是与马歇尔、艾森豪威尔等人齐名的人物”。彼得雷乌斯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都担任过驻军最高司令,他漂亮地收拾了这两场美国的战争难题,今年2月被授予国防部杰出服役勋章,刚败于总统大选的罗姆尼还一度考虑他作为副总统人选。

但现在,他成为了美国历史上任职时间最短的中情局(CIA)局长,在位仅14个月就狼狈下台。“我全都搞砸了。”当彼得雷乌斯给良师益友杰克·基恩打电话、讲述自己的“外遇丑闻”时,禁不住哀叹。基恩说,这位四星上将的语音沉重缓慢,完全不是他熟悉的彼得雷乌斯。

    20121月,本次绯闻案的女主人公、40岁的传记女作者葆拉·布罗德韦尔辗转多个城市,尽力推销她刚刚完成的书作《全力以赴:彼得雷乌斯将军的征途》。她的职位不可谓不多——作家、军事分析家、女权活动家、滑雪、跑步和冲浪运动员······“我头上顶着很多头衔,但最重要的是妻子和母亲。”为了这本书,她曾经6次前往阿富汗,追随时任驻阿美军司令的彼得雷乌斯达一年之久。

    彼得雷乌斯是布罗德韦尔的学长,二人都毕业于西点军校。6年前,正在哈佛大学做研究的布罗德韦尔与彼得雷乌斯结识于一次演讲。当时发表演讲的彼得雷乌斯已是军中备受推崇的人物,演讲内容是伊拉克形势,布罗德韦尔则是他的听众。演讲后的午宴上,布罗德韦尔希望在安全课题的研究上得到将军的帮助,后者递给她名片,并鼓励她与该领域的学者多交流。

    第二年,彼得雷乌斯被任命为美国驻伊部队的司令。到2010年,成功为伊拉克战场“收摊”的彼得雷乌斯接受奥巴马指派,再赴阿富汗主持大局。这期间,彼得雷乌斯与布罗德韦尔始终保持着密切关系,驻阿美军军营的士兵经常看到陪将军一起跑步的布罗德维尔。

对于“爱情慢跑”,布罗德维尔并不隐讳。在年初的一档电视秀中,她说跑步是彼得雷乌斯给自己的测试,两人的关系就是在跑步中建立的,“彼得雷乌斯是一个理性又非常体谅下属的人。”

彼得雷乌斯的一位军中好友透露,在他离开阿富汗战场并于20119月担任中情局局长后不久,两人正式发展成为地下情。当时,彼得雷乌斯被视为将美国从伊拉克与阿富汗泥潭中拯救出来的英雄。他的办公室时常能看到布罗德维尔出入的身影,后者还经常陪他一起参加各种活动与会见。

   《时代》杂志在报道中写道,今年7月底,布罗德韦尔就开始为彼得雷乌斯物色生日礼物了,她曾经设想邀请“七冠王”阿姆斯特朗与彼得雷乌斯一起骑自行车。

    就在精心准备生日礼物之际,联邦调查局(FBI)已经开始对二人展开了秘密调查,因为布罗德韦尔在今年五月发出了成批的恐吓邮件,目标是与彼得雷乌斯关系不错的社交名媛吉尔·凯利,后者在佛罗里达州坦帕市的迈克迪尔空军基地担任志愿者,一共收到了6封威胁的匿名邮件。

    坦帕是美军中央司令部所在地,凯莉经常为美军高官义务组织各种社会活动,与彼得雷乌斯一家及美国驻阿富汗总指挥约翰·艾伦一家相识多年。她曾说,自己经常和彼得雷乌斯的妻子赫里一起外出购物。

    在这6封恐吓邮件中,包含有指责她在饭桌下“触碰”彼得雷乌斯的细节,其中一封还写着“离我的男人远点”。而且,第一封恐吓邮件的内容是威胁凯利,收件人却是约翰·艾伦。凯利最终决定将此事告诉一位朋友——FBI特工汉佛莱斯。汉佛莱斯是一名地方级别特工,也曾被花边新闻缠身。他对此事非常热心,甚至直接将此事告知了国会议员。

    整个夏天,FBI对中情局局长的外遇进行了详细调查,并确认此事并不威胁国家安全。彼得雷乌斯其实在隐瞒婚外情上非常用心,写好邮件后存为草稿或上传到网络硬盘Dropbox的方法,使他人难于追踪收发邮件的IP地址。但最终让他丑闻败露的却是人类最基础的情绪——嫉妒。目前虽不清楚布罗德韦尔为何会将恐吓邮件发给局外人艾伦,但最可能的推测便是醋意让这位原本聪慧过人的女作家头脑短路。

FBI特工很快将惊天发现上报给联邦调查局局长罗伯特·穆勒和司法部长埃里克·霍德尔,两人经过反复权衡后,决定在大选前保持沉默,以免为奥巴马的竞选带来负面影响。总统差不多是除民众之外最后一个知道真相的人。

 

性丑闻的纠错制度

    美国军队高级将领出现外遇丑闻并非首次,历史上最著名的涉案人是艾森豪威尔。二战时期,艾森豪威尔与女下属共度了四年美好时光,但这段恋情没有影响艾森豪威尔领导诺曼底登陆,也没有给他的总统之路拖后腿。

    也许这应当“归功于”艾森豪威尔的时代没有电子邮件,也没有发达的媒体和网络。但对于今年这起克林顿与莱温斯基事件后反响最大的政治高层性丑闻,美国媒体的评价相对宽容。《华盛顿邮报》撰文呼吁让彼得雷乌斯官复原职:“还有谁比彼得雷乌斯更适合中情局局长的职位?他的私人事情与公事无关。”评论员科恩列举了从托马斯·杰弗逊、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克林顿到众议员罗伯特·利文斯顿的性丑闻案例,“美国有绯闻的政治家名单可以拉得很长。”

   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民众、制度、文化就可以对丑闻视而不见。

   在美国,性丑闻几乎是党派之间政治斗争最常见的“尖锐武器”。由于政党轮替、普选和反对党制度的存在,相互揭短在美国是永恒的政治策略。一旦选择步入政坛,就意味着候选人的从政历史和家庭状况、个人隐私,都要经历对手和媒体铺天盖地的寻根问底。而将一位政客的“作风问题”公之于众,目的往往是党同伐异。

    《纽约客》杂志曾戏称,美国具有出产此类“兴奋性生活”的政治家的天赋,这样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美国的开国元勋。据芝加哥一家咨询公司的统计,1970年以来,美国政界至少曝出过50起以上的性丑闻。而自上世纪20年代美国的哈定总统因私生活问题、任内暴死于食物中毒以来,相继有20多名政治家因性丑闻断送政治生涯,挖出性丑闻的多半是对立党派。

    性丑闻与性丑闻政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位地方局长与女干部裸死在车内,二人虽是性丑闻的主角,但不会掀起权力圈里的风浪。性丑闻政治则不同,政治意味着斗争,彼得雷乌斯便很可能是斗争的牺牲者。想让性丑闻给社会造成的道德创伤得到系统性的弥补,就需要靠一套成熟的法治体制。在政治性丑闻中,主角往往是握有公共权力者,代表政府的公信力。事件被揭露后,往往会有一股力量试图掩盖真相,这便需要一个独立的、强有力的机构与之对抗。

    在以色列前总统卡察夫的性丑闻案中,时任总统摩西·卡察夫辩称,从2006年起他受到“部分”前女职员的骚扰。“她们因为失去工作而怀恨在心,常常跑到总统府威胁说如果不付给她们一大笔钱,就把总统性骚扰甚至强奸她们的事公之于众。”

     以色列检察总长马祖兹负责调查此事。他发现前女职员的控诉并非捏造,有大量证据指向总统犯有强奸和滥用职权罪。检察部门坚持以强奸罪等多项罪名起诉卡察夫,同时没有哪个部门站出来支持他,重重压力下,卡察夫最终提前下台。这样的结果得益于以色列强大的政治制度,尤其是独立的检察制度。

    透明政治是纠察政治性丑闻的另一利器,关键在于政治监督和媒体自由。很多性丑闻都是媒体最早曝出的,例如克林顿和莱温斯基的“拉链门”,最早是由一个博客类型的新闻网站“德拉吉报道”抢先披露的,这家媒体曾因充斥着虚假新闻恶名在外,但对克林顿的报道却是真实的。尽管媒体揭丑大多出于其发行量的利益,且经常不免有虚假或错误报道,但其意义在于,媒体可以把判断的职责交给公众。

   

政治文化差异下的性丑闻

    与性丑闻联系到一起的政客全球皆有。2006年出版的《性政治》一书,详细披露了法国政治家的恋爱生活,作者克里斯托弗·迪布瓦表示:“所有政治家都表现得作风严谨,其实几乎所有的法国男性政治家都会沉溺于女色。”但近9成的法国人对总统私生活的反应是“无所谓”,因为欧洲和美国一样,通常将政治人物的丑闻与正常的私生活区分开,不会过多地把“个人作风问题”往“政治不可靠”上靠拢。

    法国前总统萨科齐,上任不久就传出婚变新闻,而后与超级名模布吕尼热恋、结婚;捷克总理托波拉内克甫一上任就另觅新欢;婚变次数最多的政客可能是德国前副总理费舍尔,他总共离过四次婚、结过五次婚。

    被绯闻缠身却一直不倒的政客当属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集国家总理、亿万富翁、意甲豪门老板、媒体舵手于一身的贝氏,是近50年来首位能做满5年任期的意大利总理,以三度当选总理打破意大利选举的历史纪录。这样的成绩足以让人跌破眼镜,因为媒体上贝氏的形象是整日迷恋男女之欢的好色之徒,他自己也公开表示:“我同诸位一样,喜欢漂亮女人,喜欢足球,喜欢玩乐。”但在普通民众眼中,贝卢斯科尼是个同他们“说得上话”、“有共同语言”,是个“能解决难题的”的领导人。各次民意测验中,贝氏往往能获得50%以上的支持率。

    尽管性丑闻总是可以让当事人身败名裂,但如果不当关系并非通过特权实现,过程中没有腐败、违法等行为,就不涉及侵犯公共利益。在克林顿的“拉链门”中,国会的批评者强调“要追究的不是性关系,而是谎言。”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私情并不能构成弹劾的理由,但总统因此事对司法机构撒谎,就犯下了伪证罪,必须受到法律惩罚。

    真正由性丑闻引来调查的情况,均与权力滥用有关。美国民主党前总统候选人约翰·爱德华兹被曝背着患乳腺癌的妻子偷情,但司法机关查办的是其是否用竞选经费来收买他的情人;南卡罗来纳州长马克·山福德曾“失踪数日”与情妇私会,事后坦诚有不忠行为,但仍接受了涉嫌公款旅游的调查。

   虽然政客婚外情的下场在各国略有不同,但诚实可信、有道德仍是检验其政治态度的试金石,而“性”问题更是如此。一句话,政客谈感情总是死得很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