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论坛
《世界博览》

《世界博览》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世界博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主管,世界知识出版社主办,为国家百种重点期刊之一。创刊于1984年...

文章数260
当前位置:
主题站>名刊精选>《世界博览》>详情页

华人学界翘楚在纽约

2014-01-21 21:43:51

老学者的赤子心

华人学界翘楚在纽约

几位老学者虽然都加入了美国籍,但他们对祖国的深情始终如一。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我不但在知识上受益非浅,尤其被他们的赤子之心所感动,鞭策我一定要做好总领馆工作,不辱使命。

作者:张宏喜(中国驻纽约第八任总领事)

栏目:热点.记忆

 

我于19998月至20038月担任我国驻纽约第八任总领事。纽约可不是寻常地方,这里是世界大都会,人才荟萃,集中了众多华侨华人学者,其中有几位年高德昭、成就赫然、名斐中外的大学者,给我留下极深印象。

 

教育家顾毓琇

其中年龄最高者为顾毓琇先生,出生于19021224日,我到任时已经96岁了,名衔一大堆:教育家、科学家、诗人、戏剧家、音乐家和佛学家等。曾当过国民政府教育部政务次长、国立音乐学院首任院长、中央大学校长等等,抗战时在重庆与周恩来结识,周称“顾毓琇是国民政府中难得的客卿(意即担任高职的国民党之外的社会名人)。”23岁发明“四次方程通解法”,26岁发明“顾氏变数”。到美国后获得多项学术成就和奖励,是公认的国际电器权威和自动控制理论的先驱。最后任宾夕法尼亚大学终身教授,所以居住在槟城,属我馆领区。他是我国领导人江泽民、朱镕基的老师,江泽民访问纽约时曾到家里专访老先生,并题词相赠,朱镕基访纽约同样要见这位高师。

我到任后每半年至少要去看望老人家一次,每次去前要打电话请老先生把冰箱清理空,准备装我给他带的中国食品。别的礼物无需带,只带饺子等中国好吃的东西,老先生见了高兴得不得了。一见面,老先生就滔滔不绝地要讲上半小时到一个小时,从中国到美国、从美国到世界,谈吐清晰,思路缜密。好像他事前准备了许久,要把积累在心中的话统统倒给我。我总是静静地听,直到他停下来,再简要说些我想说的话。虽然我小他39岁,我们相谈甚为投机和欢快,老先生知道我毕竟不仅仅是代表个人,所以每次相见总是喜情满怀,溢于言表。我怕时间长了老人家太累,他却希望我多坐坐。告别时约定下次一定再来。第一次还见到他坐在轮椅上的夫人,后来她卧床不起,觉得仪容不整难以见客,所以我也就不再勉强。200299日老人家过世,我参加了他的追思会。

 

物理学家袁家骝

再一位就是袁家骝先生,1912年生,两次获得美国科技大奖,研究高能物理、高能加速器和粒子探测系统、无线电定向探测、调频雷达系统等。他第一个证明地球上空中子不是来自太空,而是初级宇宙线在大气中产生的次级粒子。1949年负责设计并建造了国际上第一个特殊高频系统。他就住在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的宿舍,所以相见很方便。我们谈话多了一个话题:老乡。他是袁世凯次子袁克文之子,小时候随母亲在河南老家住过。不过这不是一个愉快的话题,所以我也就三言两语带过,表明我是河南人而已。

我们重点谈的是他的夫人吴健雄,她素有“东方居里夫人”之称,其母校南京东南大学要建“吴健雄纪念馆”,请领馆促成此事,帮助将吴健雄的大批遗物运回国内,领馆给予了全力协助,分两次将上百箱遗物顺利运回。2002531日纪念馆落成开馆。袁先生不顾90岁高龄回国,于2003211日病故于北京协和医院。

 

物理学家杨振宁

国内家喻户晓的杨振宁,生于1922年,1957年与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曾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我第一次去拜会就是到他在石溪的家。我们多次见面,每次都相谈甚欢,我曾就朝鲜核问题请教于他,问朝鲜到底有无能力制造核弹,他说,这个技术已很容易,朝鲜可以做到。

2003年我任满回国前,到石溪去向杨先生辞行拜会。杨先生说总领事要走了,这次他要请客为我饯行。先到他家交谈许久,然后去饭店,我请杨先生坐我的车去饭店,他说他要自己开车,免得饭后还得送他回家。我说那你在前面开车我的车跟在后面吧。他说你就坐我的车呀,咱们在车上还可以多谈谈。就这样,我坐上了杨先生自己开的车。当时杨先生已经80岁了,开车时如同年轻人一般,给我的印象是科学们思想年轻,身体也年轻。我想恐怕没有几个人能够享受到80岁的杨振宁给他开车的待遇。所以那次向杨先生辞行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物理学家李政道

比以上三位年轻的是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与杨振宁同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得多,根本不像超过70岁的人。我在纽约时他还在哥伦比亚大学工作,承担某些教学和科研任务,我到过他的办公室。他与其他著名学者一样,非常平易近人,待客热情。我们多次来往,互有宴请,相交相谈极为诚恳。我们熟悉深交后,他向我谈起与杨振宁分手的因由,我只能为之感到惋惜。

李先生对他的夫人秦惠君感情极深,19961129日秦女士因患肺癌过世。李先生按夫人生前愿望设立了“秦惠君李政道中国大学本科生利用假期见习进修基金”(简称“君政基金”),至今估计已为海峡两岸上千名中国留学生提供了帮助。李先生没有再婚。他多才多艺,善于绘画,我至今还珍藏着他自己亲手给我绘画的贺年卡。

 

物理学家崔奇

我在纽约结识的第二个学界翘楚老乡是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奇。1939年他出生于河南宝丰县,我去过他的家乡,产于此地的宝丰酒是河南的名酒之一。这里多山,过去是个贫穷之乡,崔奇不识字的母亲一定坚持要他出去接受教育,12岁的他这才赴香港学习,后到美国留学,由于战乱他留在了美国,成为电子材料基本性质等领域研究的著名学者,现在是美国科学院和工程院双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我的这位学者老乡个子相当高,在我们河南人中颇为少见,而且他保留相当浓厚的河南口音,我们交谈起来自然十分亲切。2003年我要离任了,忙得不可开交,但我想无论如何我得去与崔先生当面告别。他在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电子工程系担任教授,我去过纽约地区的许多名校,特别是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等等,更不要说就在纽约市区的纽约大学了,有的去过不止一次,因为那里有我国的许多留学生,我常常去看望他们,或应邀参加他们的举办的活动。耶鲁大学校长莱文还曾专门邀请我去参加他们大学的活动,为在耶鲁大学留学的第一个中国留美学生容闳画像揭幕。恰恰是普林斯顿大学我还没有去过,于是就特别对崔教授说我要到他那里向他告别。他说那也好,就在普林斯顿大学给我饯行。

我到了他的办公室,一看,屋子不大,大部分空间都被书籍占领,书架上、桌子上、连有的椅子上那那都是书,真如同掉进了书海里。记得在上述其他几位学者的办公室、会客室里也大体都是如此,但以崔教授的办公室为最,这也许是因为前几位已是全退或半退,而他还没有退休,仍在担任繁忙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他讲起话来还有个特点,就是要拿起一张白纸,边说边在纸上把他的意思用线条或图案来说明,好像与我交谈也是在进行教学或科研。我在纽约接触的大科学家个个都像崔教授那样热情、朴实、平易近人,言谈话语里处处是学问,即使有的学术专业问题我并不完全懂或根本不懂,但由于他们尽可能地使用我们常人能听懂的语言,崔教授还用符号和图表向我解释,所以我听起来趣味盎然。

说实在话,我与政界人士交谈是专注和费劲,与科学家交谈是轻松和欢乐,所以特别爱与崔教授他们交往。谈了一阵,崔教授说不能光在屋里说,得到外面走走看看。走到校园,哎呀,真是好地方,既像都市又像乡村,绿树成荫、草地似毯,恬静而清新,似乎空气里都弥漫着浓浓的学术气氛。楼房都不高,显得古老而庄重。“请看那座楼!”崔教授指着路对面一座楼说。我看过去,是一座白色木结构的两层小楼,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那就是爱因斯坦在本校时的故居。”提起创立相对论的科学巨匠我肃然起敬,再仔细看了起来,真的是一座到处都能看到的很普通的小楼,似乎仍然有人在居住。由于爱因斯坦本人的要求,这所房子不作为纪念性的博物馆,但被注册为美国国家历史标志性建筑。

 

历史学家唐德刚

以上都是理工科方面的科学家,在文科方面,唐德刚是大名顶顶的历史学家,著有《晚清七十年》、《李宗仁回忆录》、《顾维钧回忆录》、《胡适口述自传》、《张学良口述历史》等等。他于1920823日生于安徽,我到任时已79岁。与他交谈其乐无穷,他的言谈话语充满了历史、幽默和情趣,百听不厌。遗憾的是,当我辞行要见他时,他已因病到旧金山女儿那里居住了,但他知道我要离任,与夫人吴昭文共同署名给我写了一封感人的告别信,说:“您给我们初见面的印象,就是亲切和蔼,毫无僚气。后来常常听说总领事作事负责认真。就凭这对人对事的作风,慢慢凝聚了侨界的向心力。如果举国上下都能像您那样,祖国统一,祗是时间问题而已。”这话不能看成是对我的赞扬,而是表达了海外老年华人学者对祖国早日统一的强烈渴望。唐先生不幸于20091026日在旧金山仙逝,我闻讯悲痛不已。

几位老学者虽然都加入了美国籍,但他们对祖国的深情始终如一。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我不但在知识上受益非浅,尤其被他们的赤子之心所感动,鞭策我一定要做好总领馆工作,不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