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资讯  >  科普学

从通信到航天 陈敬熊和科研的“不了情”

来源:中国数字科技馆

  在北京怀柔区,各行各业的工业厂房林立。可是谁也想不到,在这些工业厂房中间,驻扎着大名鼎鼎的“543”部队。这支英雄部队曾经创下了大陆首次击落美制U-2 侦察机的纪录。讲到立下汗马功劳的“红旗”导弹,就不得不提到一直沿用在 “红旗”导弹家族中的关键部分——制导站天线。提到“543”,提到“红旗”导弹家族中应用的制导站天线技术,就不得不提到新中国第一代航天人陈敬熊。

  陈敬熊,中国著名的电磁场理论和天线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是中国制导雷达天线设计早期开拓代表人物之一。作为新中国第一代航天人,他的一生,有近七十年时光是与科研工作亲密相伴的。

从通信到航天 陈敬熊和科研的“不了情”

  中国著名的电磁场理论和天线设计专家陈敬熊

  1921年出生在宁波商贾之家的陈敬熊在童年时期跟随父母来到了上海。就读于效实中学时,抗日战争的隆隆炮响打破了他平静的校园生活。国家遭遇国难,陈敬熊满心愤懑,他在作文中斥责日本:“想进入中国,去你的吧!要占领中国,比登月还难!”在与美商公司工作的表兄的聊天中,陈敬熊发现中国之所以落后挨打,关键原因就是科技落后。于是,一个学习工科、走工程报国的梦想,在他的心中渐渐升腾。

  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陈敬熊分别选择了电机和电信专业,获取了丰厚的知识储备。毕业后,他放弃了安逸的工作,前往电信科学研究所实现自己的科研梦。

  1957年初,出于发展需要,电信技术研究所升格为军事电子科学研究院。11月9日,国防部五院院长钱学森向聂荣臻副总理呈送报告时建议,以军事电子科学研究院为基础,联合几家科研单位组建国防部五院二分院,11月16日,中央批准成立国防部五院二分院,从此陈敬熊踏上航天征程,开始在二分院从事航天科研工作,从事他毕生热爱的航天科研事业。

  没过多久,陈敬熊迎来了一项重大工作——研究“1059”导弹天线。“1059”是以苏联“p-2”导弹为原型,结合国内实际仿制的第一代导弹。而陈敬熊研究的导弹天线,是导弹的眼睛和指挥棒。研制之初,他们还有苏联专家提供帮助和支持。可是1960年,随着中苏关系破裂,一切都只能依靠自己,陈敬熊顶着压力继续研究。他打破苏联专家的理论限定,创造性地提出了Maxwell方程直接求解法,接近了导弹天线研制中的关键问题,为“东风”这把长箭装上了“眼睛”。这枚被研制人员称为“争气弹”的导弹,就是大家熟知的“东风一号”。

  在研制“1059”导弹的同时,国家还在开展另一项代号为“543”的导弹仿制工作。“543”导弹就是“红旗一号”地空导弹,主要为了反击美国和台湾当局利用高空侦察机肆意侵入我们领空的挑衅行径,保卫国土安全。为了解决导弹制导站雷达天线一直存在着系统误差超差的问题,钱学森指定陈敬熊负责遴选技术人员,组成攻关小组。

  得到指示,陈敬熊就立刻和其他科研人员一起,奔赴西安的786厂。那里条件的艰苦是大家都没想到的:攻关小组的办公室是临时的,只有大概8平方米。三张简易桌椅,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具。夏日里,挤在狭窄的小房子里,用挥汗如雨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多少次风餐露宿,多少个不眠之夜,天线测试工作在距离786厂区外几十公里的小山上反复进行,无数次的失败让他们的工作从炎炎夏日一直持续到了寒冬腊月。

  就在即将找到问题关键所在的时候,陈敬熊突然接到通知,回京参加“四清运动”。即便在火车上,他的脑子也没有停下来。他反复思索琢磨着,他判断,辐射器的反射波具备条件,是试验中唯一剩下的反射部位。

  回京后,陈敬熊把自己在火车上的思考结果告诉了科研小组的同事。经过研究,他的想法是可行的。向钱学森汇报后,小组立即按照方案开始技术攻关。1966年1月的一个深夜,陈敬熊接到了一个电话,得知了实验成功的消息。

  装上了眼睛和指挥棒的“红旗”导弹大显神威。我国第一次运用国产装备击落了美制U-2高空侦察机。成功击落第五架U2后,中美建交,美国承诺停止一切在华的侦察,曾经不可一世的黑猫中队彻底解散。此后,陈敬熊科研小组的这项发明,也一直沿用在“红旗”家族中。

  敬请收看本期军事风云·人物志——《从通信到航天 陈敬熊和科研的“不了情”》。 (中国数字科技馆 蒲潇 综合报道)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刘桂秋]
layui

查看更多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猜你喜欢
©2011-2023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161216_481752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