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开博时间:2017-03-22 17:15:00

特别策划、询诊热线、名医谈病、专家评药、选药指南、专家门诊、医药新知、养生之道

文章数
分享到:

办年货,有心意更要有新意

2021-10-09 13:20:00

  常言道,生活需要仪式感。过年的正式启动,便是从置办年货开始。由此,办年货更像是一种仪式,让人在忙碌的喜悦当中迎接年的到来。

  年货是什么?在物质并不丰富的年代,年货是一桌难得吃上一顿的好饭菜,年货是盼望已久终于买到手的新衣服,年货是小孩子口袋里红红绿绿的水果糖,年货是老奶奶一直舍不得买的小毡帽。而在物质丰富的今天,年货也成为释放消费冲动后,为自己增添的一份好心情,年货映射出的是物质生活小康后的精神愉悦。

  办年货的习俗由来已久

  说起来,办年货这个事儿,还真是历史悠久。据考证,办年货的习俗初生于汉朝。汉武帝时将一年的岁首定为农历初一,许多过年习俗相继诞生,置办年货就是其中之一。两汉时期的年货清单中,爆竹必不可少,直到今天,春节头一天的早晨仍然能够被鞭炮声弄醒。唐宋时,酒开始进入年货的范畴。著名诗人王安石有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可以看出,爆竹仍然是年货中的“主角”,屠苏酒作为黑马开始崭露头角。而对联作为年货新星也在此刻粉墨登场。毕竟王安石诗的下一句便是:“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宋朝人会玩是出了名的,不管是饮食、娱乐,还是夜生活,都让后世为之慨叹。置办年货这么有仪式感的事儿,自然也不会差。成书于元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以前,为追忆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著作《武林旧事》中有一节《岁晚节物》,罗列了一大堆年货清单:“腊药、锦装、新历、诸般大小门神、桃符、钟馗、春帖、金彩、缕花、幡胜、馈岁盘盒、酒檐、羊腔、果子、五色纸钱、糁盆、百事吉、胶牙饧。”可以看出,宋朝较唐朝,出现了穿新衣、备礼盒等新风俗。

  到了清朝,置办年货的市集出现。清朝沈太俟的《春明采风志》中就记载:“琉璃、铁丝、油彩、转沙、碰丝、走马,风筝、鞬毛、口琴、纸牌、拈圆棋、升官图、江米人、太平鼓、响葫芦、琉璃喇叭,率皆童玩之物也,买办一切,谓之忙年。”

  年货变了,年味没变

  随着时代变化和经济高速发展,年货也在不经意间发生了变化。

  共和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物资匮乏,多数人还遵循着老习惯,年货礼物仍以食物为主。那时候因为白面稀缺,掺杂着其他粮食面的饽饽也是人们春节探亲的首选。

  到了六七十年代,市场商品短缺,为保障供应、控制销售,国家对主要商品全面实行按计划、凭票供应制度。东西都是凭粮票、油票、肉票等供应,置办年货不仅“一票难求”,有了票也不一定能换购到东西。于是,老老少少都大早,甚至通宵在供应站门口排长队抢购年货,曾是春节前的一道“风景线”。80年代虽然物资仍然匮乏,但鸡鸭鱼肉购买已经方便许多,人们会在春节前晒红苕干、做肉丸子、买瓜子……有的单位职工福利还会发些肉类、副食之类的。那会儿还很流行一种麻纸包的、上边盖着一张红色油面纸的点心,人们会拎着它走亲访友。条件好点的,会去副食商店买成盒的点心,里边装着桃酥、蛋糕,又或是一斤白糖、一包茶叶等。如果能带几瓶水果罐头或新鲜水果,那真是特别有面子。

  到了90年代,人们采购年货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到超市购物成为“时髦”。敞开式的货架、自由选择的方式,打破了曾经拘束的购物环境,人们的采购热情空前高涨。经济快速发展,家家户户渐渐富裕起来,不管是游子回家还是走亲戚,都不流行带米面馒头这类食物。香港和广州进入内地的外贸品、衣服、新鲜的小玩意儿,诸如手表、吹风机等才是那时的流行,不过最常见的还是烟酒、罐头、蛋糕和点心这“四样礼”。

本文来自《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1-2021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