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80308_718694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

开博时间:2017-09-29 13:54:00

《世界遗产》杂志是中国唯一一本图文并茂对全球世界遗产事务进行全方位深度报道的专业性科技期刊。

文章数
分享到:

瞿昙寺——西北乡野的皇家气度

2018-03-08 10:41:00

瞿昙寺,中国西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一组规模宏大的明代建筑群。它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却有着明代官式建筑风格;它偏居青海,却在历史上盛极一方。历经600多个春秋,这座寺院古风犹存,仿明故宫的汉式建筑、壮丽的明清壁画以及精美的石雕艺术,给我们留下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站在大钟楼上遥望瞿昙寺前景 摄影/梁颂

明朝皇室扶持资助的恢弘寺院

建于明初洪武至宣德年间的瞿昙寺,位于青海省乐都县南部。它枕罗汉山、望凤凰山,东傍庙顶子山、西邻卧虎山,寺前有湟水河奔腾流过。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三罗喇嘛桑杰扎西(明朝受封西宁僧纲司都纲,是西宁卫的宗教首领)利用个人威望说服罕东蒙藏诸部归顺明王朝,朝廷为了表彰其贡献而敕建瞿昙寺。寺庙名称“瞿昙”取自佛祖乔达摩的族姓,洪武二十六年(1393)瞿昙殿建成。此后,永乐皇帝朱棣对瞿昙寺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曾赐送寺庙一尊有“大明永乐年施”题款的鎏金菩萨像,至今寺庙内仍保存三块永乐皇帝敕谕碑,碑中一致叙述强调西宁地区大小官员军民人等要尊奉其教,不许侵扰寺产。这样反复以皇帝命令的形式来保护寺院的宗教利益,不得不使人感到寺院与明王朝的特殊关系。

▲罗汉山下的瞿昙寺建筑群落 摄影/张利伟

15世纪初,从西藏学成归来的三罗喇嘛之侄班丹藏卜被永乐皇帝赐封为“灌顶净觉弘济大国师”,他是明朝西宁地区的第一个大国师,继承三罗喇嘛主持寺院,朝廷同时御赐山场、田地、牲畜,修建寺宇、布施法器。自洪武开始,从创建到扩建,几十年之间朝廷从未放弃对瞿昙寺的扶持。宣德皇帝更是亲差官员到瞿昙寺督工,大兴土木建起了隆国殿及东西大钟鼓楼等重要建筑,建筑完全采用京师式样,规模更加恢弘壮丽。直至明代中叶,朝廷一直没有停止过对瞿昙寺的经营,寺院在朝廷的资助下逐渐完善,甚至建廓筑城,调拨军兵进行卫护。明万历初年,寺庙外围加筑方形土堡,分内外两城,内城为瞿昙寺和僧舍,外城为百姓居住的民房,有效提高了瞿昙寺的安全防御效果。

前院布局——“伽蓝七堂”形式的展现

寺庙没有采用正南朝向,而是依照两山壬山丙向定出中轴线,与背山罗汉山、朝山凤凰山顶峰一贯而成,最终使得中轴线偏西40度,规整壮观的瞿昙寺群落建筑与周围山体环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瞿昙寺的建造并非一气呵成,而是历朝逐步营建,最终形成了前院、中院、后院的格局,依中轴线由南至北分别为前院——山门、东西碑亭,中院——金刚殿、瞿昙殿、宝光殿,后院——隆国殿。如今瞿昙寺迎面第一座建筑就是面阔三间的单檐歇山顶山门,它采用分心斗底槽柱网布局。山门与金刚殿之间东西分别是明洪熙元年《御制瞿昙寺碑》和宣德二年《御制瞿昙寺后殿碑》两座御碑亭。

汉地佛寺有“伽蓝七堂”的格局。刘敦桢先生认为“伽蓝七堂”是指山门、天王殿、钟鼓二楼、大殿和东西配殿。与其说是七堂制式,不如说是依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寺庙建筑的形式。瞿昙寺中院部分可认为是“伽蓝七堂”形制的遗存。中院建筑多建成于永乐十六年(1418),最南为三间悬山顶金刚殿,其虽被称为金刚殿,实与山门同制。金刚殿东西环抱围廊朝北围合成中院,它与瞿昙殿、宝光殿及回廊内的小钟鼓楼,以及东小鼓楼前三世殿、西小钟楼前护法殿,构成“伽蓝七堂”制式。

▲瞿昙寺回廊 摄影/张利伟

瞿昙寺最早的建筑为中院的瞿昙殿,殿宇脊檩下有“大明洪武二十四年岁在辛未季秋乙酉朔越六日庚寅□□”的题记。就在建成的两年后,洪武皇帝朱元璋亲题“瞿昙寺”匾额。初建时的瞿昙殿呈南北进深大于面阔的格局,周围出廊。清乾隆年间对大殿进行改造,取消前出廊,正中三间前加建抱厦用来增加礼佛空间,东西北三面围廊用墙封闭,形成一圈暗廊,这种格局类似藏传佛寺中的大经堂,改造也是为了迎合藏传寺庙的礼佛需要。殿内两壁根据《华严经》绘制了善财童子求法的过程,瞿昙殿内的五十三参图显然受到汉地画风的影响。

▲瞿昙寺的明永乐年间鎏金菩萨造像,现存于青海省博物馆 摄影/张利伟

绕过瞿昙殿,就是规模更大的重檐歇山顶的宝光殿,面阔进深各三间,下檐绕以围廊,前出小月台。殿内供奉藏传佛教中的三世佛,佛台前供有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和瞿昙寺创建者三罗喇嘛塑像,东西北三壁同瞿昙殿供奉相同的密集金刚。宝光殿内檐彩画保存完整,为明式旋子彩画,于清末重描而色彩依然鲜艳。

宝光殿后墙采用“凹”字形布局以保证宝光殿的空间要求,而这也刚好与隆国殿前院落的 “凸”字形布局相呼应,无心插柳却貌似合理。

 

隆国殿——千里之外的紫禁城“奉天殿”重现

真正的明代官式风格直至宣德二年(1427)后院隆国殿的增建才得以彰显,并且极大地扩增了寺院的规模。大概就连三罗喇嘛也未能预想到瞿昙寺几十年后的辉煌。

在千里之外的京城,刚刚建成的紫禁城奉天殿(明中期改名皇极殿,清初改名太和殿)和两翼的抄手斜廊,以及两侧的文楼(体仁阁)、武楼(弘义阁)的布局意象,成为宣德皇帝扩建瞿昙寺后院最宏伟的建筑隆国殿以及隆国殿前左右对称的大钟楼、大鼓楼的蓝本。隆国殿仿照紫禁城奉天殿坐于须弥座台基之上。隆国殿采用了一层须弥座台基,由于瞿昙寺地势所限,不同于紫禁城奉天殿中央轴线出台阶的形制,隆国殿须弥座前不出台阶,而改在东西两侧出阶。这种中间不出而择两侧出台阶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遵循古制。

▲隆国殿与东侧的大鼓楼 摄影/张利伟

隆国殿是寺内最大的单体建筑,为重檐庑殿顶,面阔七间,施周围廊,檐柱比例粗壮,檐下斗拱与梁架彩画均为一丝不苟的明代官式风格。走进隆国殿殿内,顿感空间巨大,建筑内部梁架不露明,设平綦绘彩画,四周墙壁上绘有佛教密宗的双喜密集金刚,被寺僧喇嘛用布遮盖轻不示人。在隆国殿主尊像前有楠木制万岁牌匾一方,高约1.5米,是瞿昙寺的镇院之宝,上书蒙汉藏三种文字的“皇帝万万岁”,牌匾背侧有题记“大明宣德二年二月初九日”,题记中的“宣德二年”正是隆国殿建成的时间。

由于中院与后院并不处在同一水平面上,存在近5米的高差。中院与后院在中轴不设台阶,信徒在中院礼佛结束,需沿院落两侧爬山廊进入后院。待与后院地面持平后回廊向北继续延伸,在隆国殿殿身两侧爬上高大的须弥座,形成了东西走向的抄手斜廊。

▲隆国殿西侧的抄手斜廊及壁画 摄影/张利伟

在后院建筑中,抄手斜廊非常值得一提。抄手斜廊是唐宋以来盛行的建筑形式,早期建筑主殿多有高大须弥座和回廊的存在,故抄手斜廊必不可少。唐长安大明宫麟德殿、西安大雁塔西门楣上的唐代建筑线刻图、宋徽宗签名的《瑞鹤图》、宋金时期的汾阴后土庙以及元代王蒙作品《太白山图》中都涉及到抄手斜廊的形象。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最恐火事,抄手斜廊方便朝拜者的同时也带来了“火烧连营”的危险。到了明中晚期,大型建筑便少有抄手斜廊的出现了,取而代之的是不怕火的砖墙,因此隆国殿左右抄手斜廊能保留下来实属不易,成为国内现存的唯一实物。如今,紫禁城内已经难寻抄手斜廊的踪迹,体量硕大的奉天殿多次被雷火焚毁,现存的太和殿是毁于雷火之后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重建,出于防火的目的将当初的周围廊封闭为暖阁,只保留南面出廊;太和殿东西抄手斜廊也被单调的红砖墙所取代,一切的改制都只是为了防火。因此,隆国殿两侧完整无损的抄手斜廊是如此的稀贵。

另外,故宫太和殿之下的高大须弥座为明初永乐原物,而减小了规模的太和殿端坐于宽敞的三层汉白玉台阶之上,面对近4万平方米的殿前广场显得就有些单薄了。太和殿东西两侧的明代文武二楼在清代初期被改建为体仁阁、弘义阁,为配合太和殿规模的缩减,体仁阁、弘义阁亦有所缩小,同样是显得台基过于宽大而与楼阁木结构规模不相称。东侧的体仁阁在清乾隆年间遭大火被毁,随后仿弘义阁重建。而采用最高等级形制重檐庑殿顶的瞿昙寺隆国殿与同为单檐庑殿顶的大鼓楼、大钟楼组成气势袭人的建筑组群,它们连同回廊与抄手斜廊均完整保存了明宣德二年皇帝敕建的原貌,让我们能够依稀遥想明初紫禁城奉天殿与文武二楼的风姿。

▲明洪武皇帝敕赐瞿昙寺匾额 摄影/张利伟

值得一提的是,瞿昙寺的大鼓楼在东、大钟楼在西,与汉地寺庙“东钟西鼓”的布局正好相反。在敦煌壁画中,也有东鼓西钟的情况。而瞿昙寺的“东鼓西钟”正是与文阁、武阁相对应。除此以外,中院东西两侧有小鼓楼、小钟楼,而后院有大鼓楼、大钟楼,在空间上形成左右对称、前后呼应之势。从使用功能上来看,相对瞿昙殿、隆国殿这两处不同的礼佛空间,各有钟鼓楼相伴,满足了不同地点宗教法事的使用需求,这在汉地寺庙中是没有的。

回廊与壁画——环绕其间膜拜佛国极乐世界

明宣德二年的这次扩建工程最终定型了瞿昙寺的规模。瞿昙寺环绕中轴线建筑的回廊,在当地俗称“七十二间走水厅”。中院和后院用单面回廊将轴线东西相对配殿和大小两组钟鼓楼相连接,形成一个整体,廊下每一间都有木栅栏围护。而自隆国殿东的大鼓楼南侧开始,终止于西侧大钟楼南侧这部分绘制的释迦牟尼本生画传,从护明菩萨选降处起首到佛法东传华夏大地终止,是一套完整连续的故事壁画。回廊墙壁上的这些壁画概绘于宣德二年,但明朝的壁画留存有限,仅在大鼓楼、大钟楼南侧的廊内墙体上遗留有部分明代精品,而其余大部分都经历了道光年间的重绘。瞿昙寺明代壁画中的俗人刻画最为生动,站立殿前的武官、跪在佛主前的百姓均水平较佳,描绘得有声有色。瞿昙寺明代壁画的精彩体现在俗人服饰上,通过密集的折线来体现衣着的质地,通过衣饰上的留白与线条疏密来体现肢体的运动。在那个识字人不多的年代,让每一位信徒都能通过在回廊下游走膜拜时,清晰地告诉他佛教的经典与信仰的力量。

▲回廊内壁画——佛祖涅槃,弟子举哀 摄影/张利伟

中院与后院虽非建于同时,但两部分回廊最终相融合达到统一,瞿昙寺回廊是国内留存不多的建筑回廊。

瞿昙殿、宝光殿、隆国殿内有不少精美的花斑石石雕台座,须弥座雄厚简练、装饰简洁,仅在石台束腰上雕几道卷草花纹,台座上施栏杆,造型朴实刚劲。石座均是用河南浚县特产的花斑石制作好后,通过水路转陆运至青海,而这些石座是分层制作,在运至瞿昙寺后再进行安装,几百年来一直安放于寺内未有变化。

在石雕作品中,以隆国殿内的明宣德年间“象背云鼓”最为精美,石象高约1米,象回首顾盼,鼻卷莲花,背负大鼓,惹人怜爱,而此象背云鼓形象被之后的画匠于清道光年间描绘进了瞿昙寺东侧回廊墙壁上。

瞿昙寺历经明洪武、永乐、洪熙、宣德四朝不断完善保存至今,为后世留下了如此完整的明代建筑群落。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明代风貌,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建筑遗产。

上一篇:丽江之魂
下一篇:忆江南:水乡古镇的历史地理释读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