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80928_875654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

开博时间:2017-09-29 13:54:00

《世界遗产》杂志是中国唯一一本图文并茂对全球世界遗产事务进行全方位深度报道的专业性科技期刊。

文章数
分享到:

黄河三角洲——鸟类的“国际机场”

2018-09-28 14:31:00

黄河由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的东麓出发,穿越黄土高原,走过中原大地,最终在东营汇入渤海。其携带的大量泥沙淤积造就了我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位于山东省东营市东北部的黄河入海口处,总面积达15.3万公顷。

鸟类迁徙的中转站、栖息地和繁殖地

在世界8条鸟类主要的迁徙通道中,黄河三角洲横跨2条,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地区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栖息地和繁殖地。

黄河三角洲湿地是国际重要湿地系统,直至目前,它仍在不断地生长着、演变着。黄河是世界上输沙量最大的河流,每年平均有10.6亿吨泥沙在入海口处沉积,年均造陆32.4平方千米,河道向海中年均延伸2.21千米,这使得黄河三角洲成为世界上土地面积自然增长最快的湿地。拥有完整的生态系统,丰富的生物物种、生物群落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一望无际的湿地风光

↑黄河入海口 (摄影/侯贺良)

黄河三角洲湿地呈现世界少有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区中植被覆盖率高达55.1%,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多样,生长茂盛。区内共有种子植物393种,是中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这样独一无二规模的“海滩植被”竟是随风飘动的种子落地生根的结果,也是大自然的“杰作”。

风景原始旖旎的黄河三角洲湿地还是海、淡水交汇形成的湿地,浮游生物繁盛,极适宜鸟类居集。目前已发现367种鸟类栖息于此,以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丹顶鹤、东方白鹳等12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有灰鹤、大天鹅、鸳鸯等51种。每年迁徙、越冬、繁殖的鸟类达500—600万只,基本上每个季节在自然保护区内有约100万只鸟类在此栖息。

东北林业大学马建章院士等专家评价该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类型独特,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重要的中转站、越冬栖息地和繁殖地”。黄河三角洲湿地被誉为“年轻的湿地、珍禽的乐园”、“鸟类的国际机场”。

鹤、鸥越冬最北界

每年的2、3月份,成群的丹顶鹤、灰鹤、大天鹅如期而至,经过二三十天的饱食之后,约好在此越冬的同伴一同北迁,结伴到北国担负生儿育女的职责;3月中下旬,成群的黑嘴鸥从不同的地点相约而来,长途跋涉使它们饥肠辘辘,它们先是寻好故地饱食一顿,而后为了争夺繁殖空间互不相让;4、5月份,几家东方白鹳不知从何处而来,隐藏在万亩芦苇荡中偷吃谁家的小鱼,而此时来于澳大利亚的数以百万计的涉禽正聚集在近海滩涂中,它们饥不择食的样子,甚至在你靠近时也不暇一顾,似乎它们理所应当地成为这里的主人;酷暑夏日,须浮鸥翩翩而至,鹭类云集,野鸭游荡于芦苇丛中,苇莺鸣啭,好一幅百鸟争鸣的景象;金秋十月以后,无论是欲来此长期居住、庇护严冬的住客,还是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的游客,都会故地相约、重逢相聚,大鸨、白鹤、丹顶鹤、白鹳、黑鹳……它们在默默告诉你,这个冬季不会寂寞;寒冬腊月,娴静的大天鹅悠游在海天相接间,豆雁雪中飞翔,丹顶鹤优雅地随风而舞……

这便是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景观的真实写照。在世界15种鹤、亚洲9种鹤中这里聚集了7种;在中国的49种雁鸭类资源中,这里记录了35种,数量超过数十万;在东亚—西澳大利亚涉禽迁徙路线上,仅北迁期有数量超过100万只的涉禽在此迁徙停歇,超过国际1%数量标准的就有17种,这里是至今为止发现的最大小杓鹬迁徙中转站,其数量超过全球10%。

这里还是全球濒危物种东方白鹳重要的繁殖地,黑嘴鸥的三大繁殖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越冬的最北界。

↑水中觅食的白鹭

↑成群飞翔的灰鹤

↑栖息于芦苇丛中的鹈鹕

↑丹顶鹤不惧怕行人,在芦苇丛中自由地行走。

自然保护区建立20多年来,在保护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态功能显著增强,区内鸟类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鸟类由1990年建区时的187种增加到目前的367种,数量由200万只增加到600万只。珍稀濒危鸟类保护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东方白鹳达到350只,占全球总数的11.7%;丹顶鹤380只,占全球总数的15.2%;黑嘴鸥3000只,占全球总数的25.8%。

百万亩湿地修复

受黄河来水来沙量减少及风暴潮侵蚀等因素影响,黄河三角洲湿地退化萎缩严重,湿地质量下降、生态功能受损。保护区抓住国家自2002年起对黄河实行调水调沙的有利时机,启动实施了以淡水补给为主要内容的百万亩湿地修复工程,通过修筑围坝、引灌黄河水、增加湿地淡水存量等措施,成功修复退化湿地2.3万公顷,促进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2010年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支持下,实施了刁口河流路生态调水工程,黄河故道断流34年后重新实现全线恢复过水,刁口河流路湿地退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保护区成立之初,区内存有围垦湿地、农业种植等现象,破坏了自然景观,影响了湿地综合功能的发挥。自2007年起,自然保护区以生态补偿的方式收回重要生态区内的农田,完成退耕还湿面积1.4万公顷,并采取生态修复等措施,逐步恢复生态原貌。

此外,区内建设完善了保护管理站点、黄河口湿地博物馆、望塔、简易巡逻码头、科研中心、鸟类救护中心、湿地监测站等设施,建设完善了防火隔离带、防火道,配备了消防车、风力灭火机等防火设备,大大提高了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能力,推动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发展。

一块湿地让古老而年轻的黄河三角洲平添了无限神韵,让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黄河口有了更丰富的自然与人文的内涵,生态保护需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冬去春来,希望无论何时置身黄河口,依然有如画中游:惊涛拍岸的黄河水、广袤无垠的芦苇湿地、振翅高翔的鸟群……

本文来自《世界遗产》

上一篇:【人物】谢凝高——踏遍青山人未老,一蓑烟雨任平生
下一篇:【申遗】七三一旧址:日军侵华罪行的见证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