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赵天宇 图文编辑 陈永杰
2019年12月27日20时45分,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约2220秒后,与实践二十号卫星成功分离,进入近地点192千米、远地点6.8万千米的预定轨道,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19年12月27日20时45分,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图片来自网络)
2019年即将结束,世界各国的航天发射活动也接近尾声。截至12月30日,中美俄欧等主要航天国家和实体,进行了超过100次航天发射,使2019年的航天发射继2018年之后,连续第二年超过100次。中国以34次航天发射蝉联全球航天发射榜榜首位置。你可能不知道,在这个骄人的成绩单背后,民营航天这只“新军”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政策引导,民营航天迎来春天
7月25日中午一点,星际荣耀的“双曲线一号”火箭发射成功,并将2颗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俗话说“好事多磨”,在经历了两次失败后,中国民营运载火箭首次入轨,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发射”。
▲“星际荣耀”的双曲线一号遥一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图片来自星际荣耀官方公众号)
2019年,对于中国民营航天来说,可以是喜忧掺半。从发射失败备受质疑,到实现第一真正意义上发射成功,回顾中国民营火箭的“升空之路”,不难发现,这其实恰恰是一条充满着“中国特色”的探索旅程。
这并非中国民营航天企业第一次尝试发射火箭,2018年10月27日,同为民营火箭企业的蓝箭航天发射了中国航天史上首枚民营火箭朱雀一号,但在第三级火箭脱落时发生故障入轨失败,可谓功亏一篑;次年3月,零壹空间OS-M运载火箭发射,但不到1个小时后,发射也惨遭失败,公司相关负责人甚至恳请媒体不要过度解读。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掌握最先进航天技术的国家之一,但从体制上来讲,不管是火箭研究院还是两大航天国企,依然以国家控制的“国家队”为主,很多人从事航天“一干一辈子”,对于外界来说相当神秘。而“军民融合”战略的提出则改变了这一切。
2014年11月26日,国务院60号文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掘金“太空领域”。
寒冰消融,从这年开始,冲破大气层的事情,不再是国字号研究院里“白大褂”和“蓝大褂”们的专属,首先入局的是翎客航天、零壹空间等初学者。随后长光卫星、天仪研究院、星际荣耀等企业先后成立并获得融资,由民间资本支持的中国商业航天迎来了春天。
亦庄成为“火箭城”的变化也从侧面印证了商业航天的快速发展。北京东南部荣华南路环岛,亦庄开发区的主干道在这里拐了一个九十度的弯——一条沿着地铁线路向东,一条则直跨凉水河向南而去。就在六七年前,凉水河沿岸还是一片尚未开发的河滩地,如今却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国火箭城。
在这里不仅有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亦庄办公区)等高精尖科研单位,更聚集了无数的“中国马斯克”。星际荣耀的毛洪涛、零壹空间的舒畅、蓝箭航天的张昌武、翎客航天的胡振宇⋯⋯这里一共有7家民营火箭公司,他们的创始人无一例外都是年轻人,其中最大的是“70后”,被誉为火箭少年的胡振宇是“90后”,22岁就开始创业,其他人都是“80后”。另外还有2家卫星公司。“商业航天”成为亦庄开发区的一张全新名片。
▲2018年10月27日,甘肃酒泉,中国首枚民营运载火箭“朱雀一号”于下午16:00发射升空。火箭发射后飞行正常,一二级工作正常,整流罩分离正常,三级出现异常导致未能正常进入轨道(供图 视觉中国)
但这只是当下商业航天的“火山一角”。迅速发展成为时下最火热的科创项目的商业航天,向外界展示了资本与科技融合的最好案例,而火箭企业恰恰是含金量最高的“第一梯队”。
数据显示,截止到2019年4月,包括商业运载、商业卫星在内,涉足的商业航天的企业数量已经接近100家,比1年前的30多家企业增长了接近200%。
中国商业航天只是马斯克学徒?
“春天里百花开”,在中国的商业航天市场里,“玩家”其实并非只有民营企业,不少国有企业乃至科研院所也陆续加入其中,例如国内首家专业提供商业航天发射服务的公司——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就是国企航天科工的子公司,成立不到一年时间内就完成了首次商业航天发射;由航天五院研制的商业返回式卫星,未来十年计划发射十五次,有望提供类似“天地航班”式服务。
总体说,在军民融合国家战略驱动之下,由于政策和市场保持良好互动,以火箭领域为例,49家从事运载火箭制造的商业企业当中,民营企业占比超过8成。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看到了“走向深空”的巨大商业前景。民营企业,未来依然是中国商业航天领域的主力军。
除了政策的支持和科技水平自身的发展,大洋彼岸马斯克和它Space X的成功,也让商业航天告别了纸上谈兵的空想,刺激着中国商业航天创业者和投资人们。
创立于2002年的Space X,目前已经为NASA完成了十余次商业补给业务,除了自身盈利以外,还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使用回收火箭,走在了整个航天领域的前列。
▲马斯克发明创造了一套全新的商业模式(供图 视觉中国)
实际上,马斯克与传统的企业家或科学家都不同:他创办的特斯拉汽车公司和Space X公司曾都处于破产边缘,特斯拉推出第一辆汽车时,遇到了多个生产问题;而Space X推出的火箭,前三个版本都是失败的,但如今都成为了科技领域的佼佼者。
很大原因在于,马斯克发明创造了一套全新的商业模式,简而言之就是融资——大量资本的注入促进了科技产品的研发,让外人看来有些疯狂的“科幻图画”最终变为了现实。也正是在这样的模式下,企业只需要专注研发一两款产品,就可以得到消费者和市场的认可,用“弯道超车”来形容并不为过。
在太空领域,国内众多商业火箭公司也成为马斯克最坚定的追随者。但与Space X以及蓝色起源等公司不同的是,前者背靠的是亿万富豪,后者却是实实在在的“白手起家”。
民营资本助力商业航天
据中国科学院航天中心原主任张厚英介绍,一枚火箭从动力估算到外观设计再到实验测试,涉及20多项专业知识,虽然研发成本可以控制,但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几位民营航天业内人士估算的数据显示,研制液体火箭的成本在10亿到20亿人民币之间。
20亿人民币的数额尽管不小,但与所谓互联网创新的融资相比,实则是小巫见大巫:互联网出行巨头滴滴,6年累计融资约2000亿元人民币;美团成立8年时间7次融资,总额也达到了563亿人民币。
在商业航天的融资上,最先入局的恰恰是地方政府基金和产业投资人,尤其是地方政府基金。以零壹空间为例,天使轮和A轮融资当中,都有国企哈工大机器人集团的影子,与重庆两江新区政府合作,在重庆建设了生产与总装基地,就连试飞的火箭名称也改为“重庆两江之星”号。
2018年,随着星际荣耀和零壹空间的亚轨道火箭试飞成功,以财务投资人为代表的资本界开始改变对商业航天的看法,庞大的资金开始疯狂涌入商业火箭赛道,包括经纬、IDG、顺为、源码、险峰、元航资本、复兴、赛富等多家知名基金。 像星际荣耀、零壹空间等企业,累积融资额已经超过10亿元。整个商业航天领域的融资也超过了100亿元。
▲2019年4月19日,山东龙口,RLV-T5可回收火箭发射当天,翎客航天联合创始人吴晓飞在为发射做准备(供图 视觉中国)
实际上,即便是如今赫赫有名的Space X,成立之初也曾有过濒临破产的时候,正是美国NASA的16亿美元订单才让马斯克的企业活了下来,可见商业航天的发展离不开资本的支持。
然而与美国的资本模式相比,中国的商业航天依然是以融资为主。前者是资本与企业共命运,而后者则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这也成为不少人认为“资本无法真正改变中国商业航天”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