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万众期待中揭晓,歼8、歼8Ⅱ飞机总设计师顾诵芬在掌声中接过奖章。人们称他是新中国飞机设计大师,因为他的一生恰好与新中国的航空工业同步,70年科研生涯,筚路蓝缕,顾先生上下求索;70载春秋,风雨兼程,新中国航空工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

幼年动荡,梦想新萌
1930年,顾诵芬生于江苏苏州,其父著名国学大师顾廷龙先生择“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中二字为其取名。虽生于书香世家,但儿时顾诵芬的心中就种下了一个“蓝天梦”。彼时,国家正处于风雨飘扬之中,“七七事变”爆发。一架架日军飞机从上空呼啸而过,投下的炸弹发出巨大的爆炸声。7岁的顾诵芬已知飞机威力。三年后,10岁的顾诵芬收到叔叔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一个航模。目睹战争年代空袭、轰炸的顾诵芬,深觉“没有飞机,我们处处受人欺负”,并在心中许下“造中国人自己的飞机”这个念头。
少年热血,壮志凌云
从收到第一个航模开始,顾诵芬就一发不可收拾。举家搬到上海后,顾诵芬便开始自己看着书做航模。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科学杂志,知道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航空模型制造方法,对“搞飞机有了兴趣”。17岁时,报考大学,顾诵芬坚定地在志愿上填写了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航空专业,而这三所中国顶尖的大学,齐刷刷发来了录取通知书。1947年入读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择一业,终一生。临近毕业时,许多同学因担心就业问题而纷纷转系,顾诵芬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最少人选”的空气动力学方向。

青年坚定,身许蓝天
1951年6月,顾诵芬和同学一起奔赴北京,投身刚刚起步的航空事业。1956年,我国第一个飞机设计机构——沈阳飞机设计室成立。作为首批核心成员,顾诵芬担任气动组组长,在徐舜寿、黄志千、叶正大等开拓者的领导下,开启了新中国自行设计飞机的征程。摆在这个“青涩”设计师团队面前的第一项任务是设计一架亚音速喷气式中级教练机,选用平直机翼、两侧进气方案,临界马赫数0.8,定名“歼教1”,为我国首型喷气式飞机,顾诵芬负责其中的气动布局设计。
在参与具体的工作过程中,顾诵芬遇到了许多困难。由于在校期间,顾诵芬只学过螺旋桨飞机设计基础课程,如何机身两侧进气的难题是“盲区”。于是,年轻的顾诵芬跑去北京找资料,每天骑着借来的旧自行车到北京航空学院(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北航”)查找、抄录有用的资料,买硫酸纸把图描下来,收集废针头组装仪器进行测量……后来在所得资料基础上,顾诵芬思考出一套可以进行气动力设计计算的方法,完成了翼型、翼身组合型式选择与计算、进气道参数确定和总体设计所需数据的计算。1958年7月26日,我国第一架自行设计的喷气式飞机“歼教1”首飞成功。(右二)

任务没有结束,顾诵芬又开始研究超音速飞机气动力布局。当时研究难题在于国内较为落后的科研环境,既无超音速风洞,又无工程适用的数值计算能力。为此,顾诵芬依靠扎实的理论功底,首次建立起超音速飞机气动力设计体系,实现了超音速飞机气动力设计、计算、试验与试飞的闭环。这一体系至今仍被国内飞机设计采用,为后续歼击机设计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中年无畏,潜心求索
1965年,在严峻的国际形势下,歼8战斗机项目研制启动,这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首架双发高空高速歼击机。项目启动初期,原定的总设计师黄志千在执行公务时因飞机失事遇难。顾诵芬与其他几名骨干临危受命,组成技术办公室接过了总设计师的重担。“一定要研制出我国自己设计的高空高速歼击机”成为这个团队的共同信念。在简陋而艰难的工作环境,全机11400多个零件、1200多项标准件、几万张A4图纸,经由团队人员一笔笔画出。
1969年7月5日,歼8首飞成功。但是在随后的飞行试验中,歼8飞机出现强烈抖振,歼8能否实现超声速成为悬在空中的“利剑”。为了解决抖振问题,顾诵芬三上蓝天,亲自乘坐歼教6上天,与歼8进行等距离、等速度的观察。过载对身体带来的影响、潜在的坠机风险都不被他所担忧,手中的望远镜、照相机是顾诵芬最关注的。万米高空,飞机的动态被一一记录,最后,顾诵芬终于发现抖振的症结所在,并带领团队解决问题。此后,又接连攻克了跨音速机体振动、发动机频繁停车、机体温度过高等技术难题,为歼8最终设计定型作出了突出贡献。
歼8系列飞机是中国航空自主研制的一代传奇,共衍生16种型号和技术验证机,捍卫中国领空长达半个世纪。此外,歼8系列飞机的研制,共选用新成品185项,占整架飞机成品的40%,新材料41项,新工艺20项,诞生大量创新成果,促进了冶金、化工、电子等工业的发展。
晚年之乐,心系航空
年届九十的顾诵芬,仍承担着繁忙的课题研究任务。他坚持要做个“上班族”,即使步履蹒跚,也要走到办公室,他的办公室是“书的森林”,各种外文期刊随处可见,业内外院士、专家也经常过来请教技术问题。顾诵芬一如既往地关注时事,在他眼里,自己的晚年之乐就是了解航空的进展。
作为新中国的飞机设计大师,顾诵芬还先后培养出一位科学院院士、三位工程院院士、两位型号总指挥、众多型号总师,为中国的航空事业的壮大培育新生力量。
从幼年的梦想到少年的热爱,从青年的坚持到中年的坚定,即使晚年依旧心向碧空,顾诵芬是我国航空工业近70年进程的亲历者、参与者、见证者。在他身上,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熠熠闪光。
作者:程方洁
文字审核:柏双玲
科学性审核:航空工业科技委高级业务经理 张东波
参考来源:北青网、澎湃网、光明日报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本文是中国数字科技馆(www.cdstm.cn)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否则我们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责任编辑:刘兴飞]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