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军委国防动员部首长号召全国省军区系统,要当好“应急应战的指挥部、地方党委的军事部、后备力量的建设部、同级政府的兵役部、军民融合的协调部”,这一职能任务新定位、建设发展新目标,在省军区系统引起强烈共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广西军区结合开展“坚决服从改革大局、忠实履行职能使命”专题教育,通过梳理工作得失,强化使命拷问,从思想源头上强化当好“五部”的理性认知,为打造“四铁”机关和过硬部队,吹响了集结号。
关键词:应急应战指挥部
反思“反应迟、动员慢”,形成一条共识——搞好牵头协调,保证指挥不断链。
2008年年初,桂林市遭遇雨雪冰冻灾害,桂林警备区作为牵头单位,协调驻军部队和民兵预备役人员救灾。受领任务后,各路人马纷纷行动起来,唯独几架直升机迟迟未动。担任现场指挥员的警备区领导,尽管在当连长时创造了带领连队夜行百余公里从后路包抄敌军的战绩,但面对“飞在天上的家伙”,却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
说起这件往事,广西军区司令员肖运洪语气凝重:“没有平时精心准备,怎么能保证在应急应战指挥上不断链、不断线、不断档?”
现实中的问题,逼迫各级回顾近年来参加的应急应战行动,深挖自身存在的短板弱项:平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边海防建设上,对担负的组织本地区应急维稳、抢险救灾等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重视不够;过去常讲在应急维稳中要与地方搞好对接,但很多人认为指挥抗击自然灾害这类非军事行动相对简单,并不是很上心;把驻军牵头单位头衔当作一般的例行性联络,对协调组织驻军部队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缺乏担当意识.
打开思想的闸门,大家在深入讨论中对省军区系统如何当好应急应战指挥部有了更加理性的认知。
春节过后,广西军区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军兵种知识学习,与驻军单位健全顺畅协作机制;进一步畅通军地情报交流渠道,确保第一时间获取深层次、预警性情报信息,把握处置先机;规范各级战备值班,常态保持应急力量,完善各类应急应战预案,做到既能独立指挥,又能融入地方联合指挥,提升省军区在指挥应急应战中的“引擎”作用。
关键词:地方党委军事部
破解“定位不准、摆位不正”,理顺一种关系——当好参谋助手,确保党管武装落实。
2011年,根据上级要求,某人武部武器仓库需搬迁。人武部将报告递交了很久,也没得到地方政府批复。不久,地方领导班子换届,新任领导知道这事不能拖,马上安排特事特办。
“这里尽管有地方领导不熟悉武装工作的问题,但我们也要问问自己,报告送过去后,碰到了矛盾主动化解了没有?”广西军区政委白念法认为这个现象并非个例,他说:“相当一部分人武部主官嘴上喊双重领导,实际上觉得地方党委只不过是象征性领导,不懂得靠上去做工作。”
象州县是某综合战术训练基地所在地,人武部每年保障演习任务繁重。平时,他们从没有忘记自己是地方党委的军事部,有上级军事部门的文件,及时报送当地党政主要领导;有重大军事任务,及时给地方党委政府拿出可行性的建议报告;地方党委政府赋予任务,总是高质高效地完成。正是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人武部先后保障18场重大演习次次圆满完成任务,连续8年被原广州军区和广西军区评为“全面建设先进单位”。
“地方党委军事部的作用不发挥,难以推进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对照先进找差距,大家达成共识,当好地方党委的军事部,必须强化主动作为的意识。很快,一套具体措施浮出水面:
当好带头人。自觉加强党管武装制度的学习,统筹当地军事工作,特别是在事关党的动员工作大政方针贯彻落实、民兵预备役建设、边海防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问题上,多汇报,多沟通,协调协助第一书记抓好党管武装根本原则和各项具体制度落实。
当好参谋长。对武装力量的使用,按照“作战准备充分用、抢险救灾大胆用、应急维稳慎重用”要求,充分论证,科学指挥,确保支援地方完成各项急难险重任务科学高效。
当好协理员。主动向地方党委汇报驻军部队全面建设需要协助解决的困难,推动地方党委政府大力支持军事设施建设,不断改进部队战备、执勤和训练条件,妥善解决军人复转安置、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切身利益的问题。
关键词:后备力量建设部
审视“数量多、质量低”,确立一个标准——注重引领设计,加快民兵预备役建设转型。
这些年来,历经战火历练的广西民兵预备役建设,一直走在原广州军区的前列,但广西军区领导并未因此沾沾自喜。
教育中,参谋长屈绍刚结合发展历程,一连抛出3个问题:过去的成绩是优势还是包袱?与兄弟单位相比是领先还是落后?面对全新的任务需求从哪儿发力?
两段往事再次被摆上课堂,成为官兵热议的话题:那年,广西军区着眼支援保障多兵种作战,决定组建一批军兵种民兵预备役分队。有人提出异议,这项任务上级没有明确要求,况且“做熟不做生”,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有传统优势的陆军分队建设上;2015年,原广州军区统计民兵高科技专业分队时,广西军区在中南五省区中排名靠后。
反思民兵数量规模大、质量不高的问题,大家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思想上不重视,认为民兵在现代化战争中只是配角,满足于落实平时的教育训练,不注意创新作为;任务上不清晰,不注意围绕作战新需求,加强民兵对口专业分队建设;方法上不科学,不能充分挖掘地方军民通用装备的潜力,拓宽后备力量武器装备的保障渠道。
“民兵预备役正处在深化改革的历史关口,要么主动转型,要么被动淘汰。”理清问题,广西军区围绕“基于任务、改革创新、以用促建”的思路,在柳州市推行民兵专业分队正规化建设试点,使之呈现新的亮点:
基于任务抓建。既考虑支援保障南部战区作战,又突出“防控边海防、稳住家门口”核心使命,既着眼常态应急维稳,又兼顾战略储备。
注重改革创新。适应资源配置市场化特点,完善各项工作机制,融合地方优势产业、新兴产业,拓展专业兵种建设范围,民兵预备役队伍整体转型迈出新步伐。
坚持以用促建。探索“增强用的意识,改进用的方式,反思用的效益”的用兵强兵办法,为民兵高效发挥作用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同级政府兵役部
直面“当兵冷、征兵难”,探寻一条出路——加强领导服务,全面提升兵员质量。
教育开展时,正值广西军区组织向广西籍立功受奖官兵投送喜报。
喜报,曾一度让官兵“很受伤”:立功受奖喜报送到地方,不但没有敲锣打鼓的风光,有的甚至连规定的奖金都不能及时发放。
“如果人武部细心一点,积极主动作为,是不是可以避免这种现象?”广西军区副政委梁跃嘉谈及此事,一名人武部领导辩解道:“立功的喜报多数发给了民政部门,人武部并没有多大的责任。”
针对喜报延伸出来的话题,广西军区在教育中重新组织大家学习《兵役法》,明确省军区系统作为各级人民政府的兵役机关,在上级军事机关和同级地方政府领导下开展征兵工作,对事关兵员工作的每个环节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凤山县人武部创造连续48年没有退兵的经验,给全区树了“样板”:该人武部把征兵宣传贯穿全年,开辟高素质青年入伍“绿色通道”,营造想当兵、愿当兵、争着当兵的社会氛围;与民政部门一起组织“光荣军属”牌、立功喜报、优待金送进军属家等活动,大力帮扶困难军烈属,对涉及维权纠纷的军属第一时间提供法律援助,消除后顾之忧,让官兵安心服役;积极协调地方政府拿出一定比例岗位定向招录退伍军人,专武干部优先招录退伍军人,形成“当兵有进步、退伍有出路”的社会效应。
学习先进经验,思想受到触动,步伐跟着迈进。3月初,各个人武部及早展开行动,有的在高校开展征兵宣传活动,及早了解应征对象情况;有的协调地方提高优抚金,实行货币化安置,增强军事职业的吸引力;还有的为不合格预征对象建立“健康档案”,鼓励他们加强身体保健争取来年应征合格。
关键词:军民融合协调部
回望“融不进、合不拢”,明确一个方向——搭建桥梁纽带,促进军地协调发展。
“军地双方不拧成一股绳、劲不往一处使,军民融合就是纸上谈兵!”今年1月,广西自治区党委书记、广西军区党委第一书记彭清华在议军会上的一番讲话,引起军地双方领导的热议。
几年前,广西投资兴建某段二级公路,广西军区考虑到边海防部队没有重型装备,就没有提出其他需求。道路修成后没多久,上级决定在该地段附近建训练基地,广西军区只好又出面协调地方对道路和桥梁进行加固。
教育中,广西军区政治部主任敖水平的发言直指推进军民深度融合上存在的问题:心态消极,认为军民融合主要是国家战略,重大项目建设国家会通盘考虑,思想上不重视;目光短视,只盯着手中那些事,忘记了自己的职能;知识匮乏,对地方建设不了解,看不到地方项目建设中的军事价值。
反思这几个问题,让军地领导看到了防城港市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经验的可贵。
防城港市从上个世纪60年代建设的一个战备港口,到如今发展成为西南最大的出海港口,每推进一个重大项目建设,都不忘反复论证军事需求,使这座海滨之城成了驻军的“钢筋铁骨”,实现了国防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这一成功经验,让他们认识到: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充分发挥省军区在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的体制优势、机制优势、平台优势,就是要把军事需求蕴含于经济社会发展之中,把融合需求搞清楚,把融合项目立起来,把融合机制建起来。
新年度工作规划上,广西军区党委定下决心,要随着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进程,根据作战任务变化,把组织军情调研、问需于战、定需为战的制度建立起来,紧贴军事需求,掌握军民融合发展主动权。
与此同时,广西军区还积极结合广西“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国防建设项目,主动与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对接,提出意见建议,确保实现军地有效衔接。随着这些办法的诞生,军地之间的壁垒将被打破,双赢局面将全面打开。
新闻来源:http://www.wokeji.com/military/zgjd/201603/t20160317_2333827.shtml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