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取消

热门搜索

专题
首页  >  资讯  >  军事科技

俄称歼轰7完全由中国自主研制首款国产战机

来源:新浪军事

进行静态展示的国产歼轰-7A飞豹战斗轰炸机

  据俄罗斯军工新闻网9月1日报道,俄罗斯国防工业综合体季刊《21世纪武器库》认为,如果说把强-5强击机看作中国首型完全自主生产的战机多少有点勉强的话,那么歼轰-7“飞豹”战斗轰炸机则完全可以无条件地称为国产战机。因为除了动力装置及个别航电设备之外,歼轰-7实际上完全由中国航空工业自主研发和制造。

  俄刊称,与歼-10多用途战斗机相比,歼轰-7无疑是更加中国化的国产飞机,它不像歼-10那样既有国外样机,又在外国帮助下设计,还装配进口发动机。和强-5一样,现实军事冲突成为研发歼轰-7空中攻击系统的直接动力。1974年1月19日中国军队在西沙群岛登陆,粉碎了越军的抵抗,彻底收复了被越南侵占的岛屿。当时已经灰溜溜地败走越南的美国只能坐视,不敢干涉。尽管收复西沙群岛的战役顺利结束,但是中国军队却无法忽视自己在战斗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比如,尽管中国空军和海军在靠近争议地区的机场部署了115架飞机,但在整个战斗行动中仅起飞401架次,而且没有一架飞机能直接飞到距离中国沿岸(海南岛)仅230公里的战区上空。当时中国空军强-5强击机和歼-6战斗机的作战半径根本达不到这种远程空战的要求,轰-5轰炸机的战斗使用因担心遭受更大的损失而变得困难,因为轰-5战术技术性能相对较低,且已经老旧,受到了越军F-5E战斗机的威胁。中国航空兵的使用困难也是由现代化导航瞄准系统、通信指挥系统、无线电情报侦察设备和电子战设备不完善,甚至是完全缺失而造成的。结果中国海军登陆部队被迫在没有空中支持的条件下行动,中国海军首架飞机直到敌方缴械投降几个小时之后才飞临西沙群岛。

  在对西沙海战进行总结之后,中国海军和空军很快就向国防部提出建议,要求尽快研制能够首先替代轰-5轰炸机的新型增程攻击机。实际上用于替代强-5、轰-5飞机的前景战斗轰炸机的概念性研究工作早在1973年就已开始,西沙战事只是为其研发提供了额外强大的推动力。中国国防部认为,当时国家航空工业和经济现状不允许同时实施两个各自独立却又非常接近的航空攻击平台研制项目,因此决定在两个高度统一的方案框架内为空军和海军研制通用战斗机。1976年6月中国航空工业和军方代表在北京开会讨论研制新型诸军种通用战机的可行性问题。会上一致认为,中国海军和空军需要的全天候超音速攻击机不仅应当拥有较高的飞行技术性能,而且还应确保在敌军地面和海上防空兵器对抗条件下较高的战场生存能力,能在战术和战役纵深内行动。中国海军代表坚持双发双座配置方案,仿效的样板是1974年首飞的欧洲“旋风”战斗轰炸机原型机。在武器配置方面,既有常规杀伤兵器,也有当时强-5不具备的制导武器,还应当能够携载战术核弹药。

  中国军方1976年提出了新型超音速增程攻击机研发方面的具体要求,其中一项是首先能够替代空军和海军装备的轰-5轰炸机。沈阳、南昌和西安飞机制造公司设计团队随即先后提出了各自的方案。沈飞率先提出的歼轰-8方案实质上是歼-8II歼击截击机的攻击版,能保证统一性和通用性,大幅降低空中歼击和攻击平台的生产成本,最初得到了国防部和国防科工委的支持。但是当时歼-8II的研制尚未完成,原型机直到1984年6月12日才顺利首飞。另外,当时对能否成功研制出同时满足多种要求的统一作战平台还有很多疑虑。因此军方对通用机型的兴趣很快就开始消退,沈飞的工作重点随即集中到歼-8II项目上。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cdstm_fujy]
 收藏:0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 2011-2017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