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预警飞机经过严格试飞定型后,装备部队并参与执行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阅兵任务。图为预警机和护卫飞机进行飞行编队训练。 谭超 摄
空军某试飞团团长张景亭是目前中国唯一一个既能飞战斗机,又能飞民航的试飞员。 谭超 摄
策划:问剑苍穹——揭秘中国空军试飞员
中新网北京8月22日电 题:中国空军试飞员开创战机科研试飞新纪元
作者 陶社兰 赵俊生 马军鸿
从“目不识丁”到“学士硕士”,从“勇气型”到“专家型”,从3人试飞小组到百人试飞部队,新一代的空军试飞员,既有精湛的飞行技术,又有广博的工程理论,既能出色完成试飞任务,又能全程参与新机设计研制,他们被誉为“飞行的工程师”。
光有胆子不够,关键是靠脑子
2009年10月1日,空警-2000预警机率领编队飞过天安门上空,接受检阅。
该型飞机成功飞天,国人为之鼓舞,世界为之关注。然而成功首飞的背后,包含着一群“专家型、学者型”空军试飞员的智慧和创意:
“雷达分扇区扫描”“降低余油飞行”“增大最大侧风飞行”……试飞员和科研人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千方百计加快空警-2000研制进度。5年后,空警-2000完成定型。
如果细心观察早期的歼-10飞机,会发现机体上分布着一些突起,形似“猫耳朵”,是飞机的通风设置。这些“耳朵”虽然小,但对一架高速飞机来说,增加了阻力。雷强回忆说,当时试飞时总达不到设计最高速度。
雷强断定是“猫耳朵”作怪。要取消它们,就要改变相关系统。在他的建议下,科研人员反复计算,改变“猫耳朵”设计,缩小飞机最大截面积,最终,飞机达到了最大马赫数。
一架新机试飞,涉及飞行的几十个专业领域,需要有信息学、工程学、电子学等十几门学科知识的支撑,歼-10试飞总师周自全说,这些都是试飞员必须掌握的能力。
“试飞员跟最先进的飞机打交道,光有胆子不够,关键是靠脑子”,空军某试飞部队副部队长兼参谋长李吉宽说。有时飞得多的时候,一天要飞五六种机型,每一种机型座舱环境都不同,这就考验试飞员的记忆力和反应速度。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