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2013年1月17日那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试验。
7月23日晚,国防部网站发布消息称,当天我国在境内进行了一次陆基反导技术试验。这是我国第三次陆基反导技术试验,前两次分别在2010年1月11日和2013年1月17日进行。
对于此次试验,目前为止产生了两种几乎矛盾的说法。第一种说法是,不少国内军事爱好者认为今年此次是一次末段大气高层反导拦截试验,拦截弹为类似美军THAAD的红旗19。他们的依据是官方通报用词为"陆基反导技术",相比前两次试验的"陆基中段反导技术",少了"中段"两字。而且此次试验地面没有任何目击报告,所以很多人认为此次拦截高度相比前两次要低很多。
所谓"大气高层"在反导领域是指大气层内,40-80公里高度的高空。在这个高度层里,弹道导弹的诱饵由于质量较轻,受大气摩擦后速度会显著低于真实弹头,反导系统的火控雷达容易将弹头和诱饵区分开来,从而只需对弹头进行拦截,可节约火力。但这个高度层已属于敌方弹道导弹的弹道末段,弹头速度快,一般中程导弹、洲际导弹弹头再入大气层时的速度分别可达10倍、24倍音速以上,拦截难度也相当大。而且使用红外导引头的拦截弹要在这个高度范围进行拦截必须采取"侧窗"设计的措施,与大气摩擦产生的热量影响探测。
目前现役拦截弹拥有大气高层反导能力的是美军THAAD,它的有效拦截高度是40-150公里,涵盖大气高层以及部分大气层外空间,据外媒报道,我国红旗19拦截弹也拥有类似的能力。
另一种说法是《防务周刊》等西方媒体,他们认为此次拦截试验使用的是SC-19拦截弹,尽管没有产生太空垃圾,但实际上是一次以反导为名的反卫星试验。
按照西方报道,SC-19拦截弹首次试验是在2007年击毁了一颗高度800多公里的废弃卫星,其后两次试验就是中国官方公布的2010年和2013年的两次陆基中段反导技术试验,今年7月23日的试验是第4次。
究竟是红旗19,还是SC-19?是反导,还是反卫星?
外媒刊登的我国红旗19反导拦截弹图片。
7月23日试验仍是陆基中段反导
通过分析主要根据民航的飞行通告信息(NOTAM,Notice To Airman),我们可以有一个初步的判断。
23日当天乌鲁木齐空中情报区发布了一些禁飞区,以及关闭了一些航段。以此大概可以猜测靶弹的射程大约在1300公里左右,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向西发射。拦截弹及其火控雷达在新疆库尔勒,往东南方向发射,拦截点距离发射阵地170-370公里。拦截弹是一款二级导弹,一级发动机落区距离发射阵地400多公里,若拦截不成功,拦截弹最终落点为距离库尔勒约1680公里的四川西北部。
按照最小能量弹道来计算,地面射程为1680公里,那么此次拦截弹在发动机关机时的最大速度约为3.5千米/秒,符合红旗19的特征。而SC-19拦截弹曾击毁800多公里高度的卫星,即便采用垂直向上弹道,SC-19的关机速度都要达到4千米/秒以上,再考虑末端导引机动,SC-19的关机速度至少有6千米/秒。所以SC-19拦截弹并不符合此次拦截试验的数据。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