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春节即将来临。虎为十二生肖之一,排行第三,称为寅。自古以来,我国的老虎就有“万兽之王”的美誉,虎在我国是巨大力量、活力、勇敢和权威的象征。虎一直受到汉民族的崇拜,崇虎的文化意识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观念。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虎是一种威风凛凛的图腾,也是势运昌盛的象征。纵观中国的虎文化,不屈不挠、勇往直前即为其精髓与核心。
本报记者 杨惠玲
在中国文化中,虎文化是起源最早的图腾文化之一,它源于远古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 属于初民原始文化内容之一,也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历史的发展中,虎虽然没有成为帝王的象征,但它一直被当作是权力和力量的象征,在普通民众的心里,虎是正义、勇猛、威严的象征,能驱除灾难和邪恶。受其影响,在民间传说、民间美术、民间戏曲等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中,虎的形象无所不在,如民间年画、民间剪纸、民间雕塑、民间刺绣、民间布艺等各种民间工艺美术品都在反复地刻画着虎,人们以虎为瑞兽,用它镇宅、护宝、驱逐邪恶。
流传千年的虎崇拜
说到虎,可谓妇孺皆知。在中原地区,人们称之为“老虎”“猛虎”,文艺作品中称其为“大虫”。研究者认为,虎在地球上出现和人类的出现几乎是同时的或更早些,大约有100万年以上的历史。
“呼风唤雨龙八千,崇山耀武虎万年”。纵观中国历史,大约在几千年前,当中华民族有了自己的文明、自己的文化的时候,中国人崇拜“虎”的习俗也同时诞生。虎曾经是远古先民的图腾,后来各种各样的崇虎习俗逐渐形成,并渗透于中国民俗文化的各个方面。虎是兽中之王,古称“山君”或“圣兽”,被历代百姓奉为山神。上古时代的伏羲部族就是崇虎部族,伏羲也称虙牺,风姓,古有“云从龙,风从虎”之说。因为龙飞于天、虎行于地,所以虎与龙结合在一起成为雄伟强盛的象征,是人们崇拜并畏惧的对象,有时也充当逐妖、驱邪、镇宅的角色,构成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民族风俗文化特质。
虎文化最早分布在以狩猎为主的黄河流域。上古时期,黄河流域就有了虎图腾。在河南濮阳市西水坡距今六七千年前的古墓中,就曾挖掘出土了“蚌塑虎”,由于其年代很早,被称为“天下第一虎”,可见虎是中原地区的原始图腾之一。黄河流域的虎文化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贯穿于人生礼仪的各个方面,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虎文化一直处于重要的地位。虎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它一直被当作权力和力量的象征,为人们所敬畏。
由于虎的形象威风凛凛,因此自古以来就被用于象征军人的勇敢和坚强,如虎将、虎臣、虎士等。古代调兵遣将的兵符,就是用青铜或黄金做成的虎形令牌“虎符”。
在中国民间,老虎之名在许多事物中都得到认可。地名里,苏州的虎丘塔、杭州的虎跑泉、河南荥阳的虎牢关、陕西汉中的老虎沟、云南丽江的虎跳峡等,都是以虎得名。誉称里,三国时期的“五虎上将”是人们对所崇拜英雄的赞誉。
驱邪祈福的虎风俗
虎虽然生性凶猛,但模样却对人有着很深的吸引力。随着人们生产与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在大自然中与虎接触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久而久之,人们对于虎的恐惧之情也逐步减弱。
中国汉代时已有除夕画虎于门的风俗,后来画虎辟邪镇宅的民俗在民间成为传统,这个习俗沿袭到近代。人们认为虎是威猛无比的,因此就常常将虎作为门神以看守门户、趋避邪祟。每到除夕,人们便在桃木板上写上象征虎神的神荼、郁垒的名字,或画上虎头挂于居室门外,表示镇压恶鬼的神在此守卫,一切妖邪恶鬼休想进门。春节期间,华北地区的人们喜欢在房屋正厅悬挂“镇宅神虎图”。传统民俗观念中虎能驱邪,迎合了人们希望平安幸福的心理,“神虎镇宅”流露出人们征服邪恶势力和保卫幸福生活的愿望。
民间往往把农历五月视为“毒月”“恶月”“凶月”,因此妇女们每到此时便会给孩子制作许多与虎有关的辟邪之物,如虎肚兜、虎头帽、虎头鞋等。虎肚兜上多绣五毒图案,正中部位则绣一只虎头,重点突出“王”字,民间认为这样可以使小孩壮胆辟邪、健康成长,也寓意小孩可以长命百岁。虎的形象在经历了漫长的时光,经过丰富的文化填充之后,由繁化简地符号化了:驱邪与祈福,成为虎形象的民俗意蕴。这些虎形的服装既倾注了母亲对孩子的爱,又寄予了母亲希望孩子健康成长的美好愿望。
而人们也不难发现,在虎年出生的人,很多人名字就以“虎”命名,而小名叫“虎子”的人则更多。除了龙,其他属相则极少有这种现象。
这些风俗的产生,追根溯源,源于民间百姓对虎的崇拜,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因此,各类民间艺术都以虎为创作对象,如剪纸、年画、雕刻(石、木)、泥(面)塑、刺绣、布艺等。其中布老虎就是一种古代就已广为流传的儿童玩具,是俗雅共赏的民间手工艺品。
入诗入戏的虎形象
在中国民间,与老虎有关的典故、谚语、民间故事、诗歌吟咏也是十分丰富的,从中也表现了虎在中国民间生活中的地位。
比如,“坐山观虎斗”的故事。庄子旁观两虎相斗,待到小虎亡,大虎伤,再刺大虎,一举而获双虎。后来这个故事被孙子写进《孙子兵法》,“坐山观虎斗”成为中国兵法之一计。
在中国无数歇后语中,很多也都与虎有关,如“照猫画虎——差不离”“老虎头上拍苍蝇——没那么容易”“老虎的头发——没人理”“纸糊的老虎——吓不住人”“老虎嘴边的胡须——谁敢去摸”“老虎打哈欠——口气真大”“老虎不吃素——专啃硬骨头”等等。这些歇后语诙谐风趣,令人过目难忘。
至今还流传着不少与虎有关的谚语,如“人凭志气虎凭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人怕心齐,虎怕成群”等。这些谚语虽语言朴实,却寓意较深,读来颇有韵味。
在浩瀚的诗海中,还有一些咏虎的诗句,如唐代岑参的“易俗去猛虎,化人似驯鸥”、南宋范成大的“无谓秦无人,虎鼠用否耳”、宋代黄庭坚的“车上吐茵元不逐,市中有虎竟成疑”等。
在中国的谜苑中,有的谜面中含有“虎”字,如谜面为“初生牛犊不怕虎”,打《水浒》人物名二(谜底:童威、童猛);谜面为“虎子”,打《水浒》绰号一(谜底:母大虫);谜面为“形状像老虎,口中念弥陀,白天呼呼睡,晚上忙捉贼”,打动物名(谜底:猫),等等。而有的谜底与“虎”字有关,如谜面为“猜灯谜”,打《水浒》绰号(谜底:打虎将);谜面为“此谜棘手”,打花名(谜底:虎刺);谜面为“身穿皮袄黄又黄,深山老林把身藏,呼啸一声惊天地,百兽之中堪称王”,打野生动物名(谜底:虎)。
在传统的楹联中,有不少嵌有“虎”字的对联,读起来别有一番情趣。“虎去雄风镇五岳 兔生瑞气秀三春”,联语清雅,颇具情趣;“水月观鱼跃兔走 山海关虎啸龙吟”,联语上下相对,自然流畅,可谓珠联璧合;“华夏虎年虎添翼 神州龙诞龙腾空”,联语构思巧妙,对仗工整,字里行间洋溢着盛世的勃勃生机,读来令人振奋。
虎的形象和称谓也曾出现在历代的歌舞和戏剧中,如元朝杂剧《虎头牌》,清朝传奇《虎囊弹》、昆曲《虎囊弹》、京剧《虎牢关》《卧虎沟》《胭脂虎》等,不胜枚举。由古典小说《水浒传》改编的京剧和其他地方戏《武松打虎》,素为人们津津乐道。文学巨匠郭沫若曾创作著名话剧《虎符》剧本,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
在我国的文字、语言、诗歌、文学、雕塑、绘画、小说、戏曲、民俗,以及更为广泛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儿歌等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中,虎的形象无所不在,成为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来自:石家庄日报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赵丽娟]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