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资讯  >  历史文明

民俗馆里藏“四季”

来源:沈阳日报
“这是干啥用的?”“这是古人春季耕地用的犁。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以前辽沈地区农村春耕、夏锄、秋收、冬贮,一年四季使用的农具。”3月9日,记者走进位于皇姑区松花江街北运河畔的沈阳文邦民俗馆,仿佛进入一个百年前的农家大院。最让人大开眼界的是,在近距离接触3000多件老物件时,还有几百种农具,老物件里藏着“四季”,让人眼界大开。
古犁上竟然有文字
唠起沈阳农村“四季”使用的农具,民俗馆馆长赵文邦侃侃而谈。他一边领着记者参观,一边介绍身边各式各样的农具:“你看,这是老沈阳人春天耕地用的犁,有石制的、有铸铁的。这是安装犁的木架子,这是夏季用的锄和铲。到了秋收,主要用这种镰刀收割庄稼,并用篓、筐背回家。这是农村称粮食用的杆秤和斗,少说也有上百年了。这是捣谷用的杵和冬天贮粮用的陶瓮。”
赵文邦随手拿起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犁递给记者说,“这个铸铁犁上边还有文字呢。”记者认真辨认,果然看到六个字,最上边的像“王”字,最后一个是“造”字,中间看不清楚。赵文邦说:“犁上有文字的极为少见。这是我10年多前发现后收藏的。我希望有关专家、学者能破译这犁上的文字。”
赵文邦介绍说,刀耕火种的时代,人们多用石斧、石铲一类用于生产。到了商周时代,犁的出现成为我国农业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成为提高耕作效率的“神器”。赵文邦边说边示范,“你看,这种犁边上有孔槽,是用木楔来固定铁辕和调节耕地深浅的。”
让民俗记忆变得鲜活
赵文邦说,他小时在辽中区肖门寨镇三西村生活,如今虽然已在城市生活多年,但总是怀念儿时的场景:夏天在田地间无忧地玩耍,秋天生产队送粮的大马车从村间土道走过,赶车人大鞭子一挥,吆喝声一起,那气息浓郁的动人场景,时时在脑中浮现。
为了让农耕文化变得鲜活起来,他将自己30多年来收藏的马车、马鞭、马槽、石磨、铁犁、锄头、簸箕等一系列以乡村、民俗为主题的老物件展示出来。这些囊括了东北各民族农业生产、生活起居、服饰、节令、礼仪、娱乐等方面的老物件,吸引了不少省内外专家学者、大中小学生的兴趣。
记者在民俗馆里与家住沈阳现在北京读书的大学生肇梅相遇,她说:“我是为了撰写毕业论文,专门来收集东北民俗资料的。”她被一个摆放在屋中间的百年木制马车吸引。当听赵文邦说,百年前谁家要是有这样一挂大马车,就相当于今天的“宝马”时,她脸上露出惊讶的表情。当她发现摆放在案头上的马车铜铃铛时,拿起摇了几下,随着铜铃铛发出清脆的声音,她的脸上也绽放出灿烂的笑容:“我的毕业论文一定能写好。”
12月令牌上展古人生活场景
过去,老沈阳的农村“四季”生产程序一般是这样的: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灌溉、收获、运输、脱粒、加工及收藏等。“那么,辽沈地区古人的‘四季’是如何生产、生活呢?”记者问。
赵文邦领记者来到他珍藏的12月令牌展台前,说:“这上边的图案就是辽沈古人‘四季’的生产、生活场景。”
记者仔细观察这12块圆形玉质石牌,其画面内容相同的地方,都有一条小河和人物。不同的地方是,每块令牌分别用1-12个小圆点代表不同的月份,画面上的人物也由少变多。只有一个小圆点的一月令牌上,用线条简单刻画了一个人物,赵文邦笑说,“这应该是个女人。”再看十二月令牌,上面变成了三个人,中间好像还有一块等待收割的田地。
赵文邦说,“从整套令牌上演绎的故事看,应该是古代辽沈地区一个家庭,在一年四季里,依丘岗为猎,傍河水而渔,缝兽皮为衣,植禾粟而食,看日月知时,避雨雪而屋的生活场面。”
赵文邦感慨地说,“展示东北民俗文化,是我办这个民俗馆的目的。同时,也想让大家在怀旧之余,看到今天的家乡变得越来越美,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陈凤军/文
主任记者 李浩/摄
本文来自:沈阳日报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赵丽娟]
layui

查看更多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猜你喜欢
©2011-2025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220310_1065827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