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取消

热门搜索

专题
首页  >  资讯  >  农林牧渔

小瓜虫病高发季不得不防

  日前是华南气温、水温最低的季节,预测水生动物病害的发生率相对较低,但小瓜虫病将会大幅上升,甚至可能会在局部地区出现流行和暴发,某些低温期易发的病毒性病也有发生的可能,养殖户朋友们不得不防。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淡水鱼的小瓜虫病。

  淡水小瓜虫病的病原是多子小瓜虫,它们引起致死性体外寄生虫病,因为病鱼体表或鳃上呈现白色小点病变,故又称“白点病”。该病对淡水养殖鱼类危害很大,虫体能快速致死病鱼,所以要控制该病,必须进行及早诊断、及早治疗,才能收到理想效果。当然,对该病的最好预防措施是防止鱼体感染和发病。小瓜虫病为我国三类水生动物疫病。

  病原

  小瓜虫属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凹口科、小瓜虫属,主要寄生在鱼类的皮肤、鳍、鳃、头、口腔及眼等部位,形成胞囊呈白色小点状,个体较大,身体浑圆像个球体。其成虫大小为350-800微米×300-500微米,肉眼可见。多子小瓜虫是一种专性寄生虫,只有依赖宿主鱼才能生存,其生活史包括成虫期、幼虫期和包囊期,生活史中无中间宿主。

  每个小瓜虫周身长满短而密的纤毛,这些纤毛排列很有规则。成熟虫体内有一个马蹄形大核,虫体前端有一个像“6”字形的漏斗状胞口,小瓜虫由此而进食。

  小瓜虫有时也呈长椭圆形,身体前端有一钻孔齿,体后有一条细长的尾毛,大核呈香肠形或棒状。它依靠前端的钻孔齿,不断的钻动,幼虫就可以钻入鱼的皮肤或鳃中寄生,而鱼因此受到刺激而分泌大量黏性物质将幼虫包围,形成肉眼可见的白色小囊泡。但被包围在小囊泡中的幼虫照样可以利用鱼的组织细胞作为营养,进一步发育成虫。它长大为成虫后,往往破囊而出,漂落于水体中。成虫在水体中游泳一段时间后就静止下来,停在水池中其他物体上,然后虫体本身分泌一层胶质膜包围着虫体,形成包囊。这时包囊内的成虫以二分裂法繁殖出数以百计的小纤毛幼虫。后来,幼虫冲破包囊,又攻击其他鱼体,再在鱼体皮肤或鳃上形成前面所见的小囊泡,完成一个生命周期。此虫繁殖快,特别是在水温16℃-25℃间更适合它的生长繁殖,因此,该虫具有暴发性发病特点,多数淡水鱼类深受其害。尤其是对金鱼危害更大,严重时鳞片脱落、鳍条裂开、腐烂。鳃组织被大量寄生时,黏液增多,鳃小片破坏,影响呼吸。病鱼反应迟钝,缓游于水面,不久即死亡。鳗鱼感染小瓜虫后,三类苗增加,畸形率高,免疫力下降,易造成继发性感染,发生脱黏败血。

  临床症状

  小瓜虫主要寄生在鱼的鳃和体表,鳃的部位主要是第一和第二片鳃的两端角,体表主要在背部和两侧,尾部较少。当病情严重时,躯干、鳃、鳍、头、口腔等处布满小白点,并同时伴有大量黏液,表皮糜烂、脱落,甚至瞎眼;病鱼体色发黑,消瘦,游动异常,鱼体与固体物摩擦,最后病鱼呼吸困难而死。

  诊断

  鱼体表形成小白点的疾病,除小瓜虫病外,还有“粘胞子虫病”、“打粉病”等多种疾病,因此不能仅凭肉眼看到鱼体表有很多小白点就诊断为小瓜虫病,最好是用显微镜进行检查。如没有显微镜,则可将有小白点的鳍剪下,放在盛有淡水的白磁盘中,在光线好的地方,用2枚针轻轻将白点的膜挑破,连续多挑几个,如看到有小虫滚动在水中游动,即可做出诊断。

  流行规律

  小瓜虫病全国各地均有流行,对宿主无选择性,各种淡水鱼、洄游性鱼类、观赏鱼类均可受其寄生,尤以不流动的小水体、高密度养殖的条件下,更易发此病,从鱼苗到成鱼各年龄组的鱼类都有寄生,但主要危及鱼种。

  小瓜虫完成其生活史所需的时间随水温的变化而不同。该病发生的最适水温是15℃-25℃,流行于春、秋季,但当水质恶劣、养殖密度高、鱼体抵抗力低时,在冬季及盛夏也有发生。在24℃时,生活史为4天,15℃时为10天,但在10℃以下,往往需要1个月以上,因此低温时成虫不易离开鱼体胞囊,药物作用不明显,施药周期须30天以上。

  防治方法

  治疗此病的药物较多,主要有硝酸亚汞、醋酸亚汞、福尔马林、硫酸铜、高锰酸钾等。但前三种会造成药残而危害人类健康,国家已明文禁用于食用鱼,只限用于观赏鱼。后几种疗效逐年减退,甚至无效。

  1.预防措施。

  目前对于小瓜虫病的防治尚无特效药,须遵守防重于治的原则。清除池底过多淤泥,水泥池壁要进行洗刷,并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消毒。对于池塘、育苗室养殖水域,加大换水量,改善水质,定期消毒。育苗室用具经常用福尔马林或高锰酸钾进行消毒,并做到专池专用。鱼下塘或进入网箱前应进行抽样检查,若发现多子小瓜虫应及时采用上述方法治疗。放养密度不宜过大,日常应加强营养,提高鱼体抵抗力。

  2.治疗周期:

  小瓜虫的生活史中,只有那些基本成熟、即将脱离鱼体或刚脱离的滋养体和掠食体才对药物敏感,而在滋养体的早期、中期和包囊体中幼虫均对药物不敏感。因此,一种即使对虫体很有效的药物,都需要连续使用3个-7个疗程,才能完全杀死虫体,两疗程之间间隔一定的时间,间隔期的具体长短视水温而定。最适温度(24℃-26℃)时需隔天1次治疗1周。评定药物的治疗效果,需要在3个疗程之后,根据在显微镜下检查鳃丝中有无虫体或虫体是否死亡来判定。同时决定是否继续进行更多的疗程治疗。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cdstm_wj]
 收藏:0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 2011-2017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