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取消

热门搜索

专题
首页  >  资讯  >  农林牧渔

向农民朋友提个醒:注意除草剂合理使用

  除草剂是近20多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农药类型,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除草剂的品种也逐渐增多。在我国研制和投产的除草剂已达数十种。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加之使用除草剂省力、省时,现在已被广大农民朋友所接受,据不完全统计,除草剂的使用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上达到95%以上,有少数已经在蔬菜生产中使用除草剂。在我县近两年农业生产上的信访案件80%都是除草剂造成农民经济损失的。经过查找有关资料,除草剂不但对环境有污染,同时对人畜也有毒性作用。大多数除草剂对人畜的急性毒性较低,极少有急性中毒发生。使用除草剂能在粮食、蔬菜中残留,通过食物链使人畜发生慢性危害作用。

  一、使用除草剂的危害:

  1、直接杀伤:除草剂在使用过程中,必然杀伤大量非靶标生物,致使害虫、天敌及其它有益动物死亡。环境中大量的农药还可使生物产生急性中毒,造成生物群体迅速死亡。

  2、慢性危害:化学除草剂的生物富余集存是农药对生物间接危害的最严重形式,植物中的除草剂可经过食物链逐级传递并不断蓄积,对人和动物构成潜在威胁,并影响生态系统。

  3、破坏生态平衡:农田环境中有多种害虫和天敌,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它们相互制约,处于相对平衡状态。除草剂的大量使用,良莠不分地杀死大量害虫、天敌,严重破坏了农田生态平衡,并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我国产生抗药性的害虫已遍及粮、棉、果、茶等作物。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使自然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二、除草剂药害产生的原因 :

  在除草剂大面积使用中作物产生药害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有的是可以避免的,有的则是难以避免的。主要的原因有雾滴挥发与飘移、土壤残留、混用不当、施药器械性能不良、作业不规范、误用、除草剂降解产生有毒物质及异常不良环境条件等。除草剂引起植物产生变化部位主要是根、茎、叶、花以及果实的形态。

  三、除草剂药害补救措施 :

  只要根据除草剂品种的特性正确使用除草剂,药害是完全能够避免的。预防药害发生的重要因素有:一是避免过量使用和合理混用:根据土壤与气候条件调节用药量,正确掌握应用适期,调节好喷雾器械,均匀喷雾,喷药后彻底清洗喷雾器械,施用长残效除草剂后,合理安排后茬作物,二是杜绝与杀虫剂、 杀菌剂、 叶面肥混用。

  1、要尽可能早地采取排毒措施。当药害已发生或将要发生时,要立即进行灌水排毒措施,排掉田间的含毒灌溉水,连续用新鲜水冲灌,或结合排水施入石灰以中和田里的酸性减轻药害。对植株上的药害可用喷灌或喷雾水洗去有毒植株上的残留药剂,减轻药害。

  2对受害作物田要加强田间管理。一是增施有机肥:比如麦田用的除草剂对小麦苗期施药不当,发现有筒状叶时,要增施分蘖肥,促进分蘖,增加成穗率,以减少药害损失。在施肥上应注意多施有机肥。有机质可对除草剂起吸附作用,使除草剂丧失部分活性,同时也提供给作物恢复生长的养分。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小麦生长。二是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促进植物的生长,刺激小麦的生长发育,有利于减轻药害。常用的解毒药物如赤霉素,每亩用药 2 克对水 50 公斤均匀喷洒植物,可刺激植物生长,减轻药害。

  四、如何提高除草剂除草效果:

  1.选择适合的除草剂:因为每一种除草剂都有一定的杀草谱,有灭生性的,有选择性的。所以要根据作物种类和杂草的主要品种,选用有效的除草剂。同时还要根据耕作制度选择除草剂。 此外,还要注意混合、交替使用除草剂。由于同种除草剂连续使用多年,易导致敏感性杂草逐渐减少,抗耐药性杂草上升,因此,除草剂要混合使用和年度间交替使用,才能达到长期控制草害的目的。

  2.选择最佳施药期: 根据除草剂的性质,杂草发生时期、杂草和作物的生育期,选定用药适期。除草剂品种很多,有茎叶处理剂、土壤处理剂、触杀性除草剂、灭生性除草剂等,有的适用于芽前除草,有的适用于茎叶除草。土壤处理是将除草剂直接喷施于土面,杀死刚萌发的杂草。如都尔、乙草胺等应在作物播种后杂草出土前用药,等到杂草出苗 后用药,不但效果差,有的还会伤害作物。所以除草剂选择最佳时期施药是很重要的。

  3、严格按照除草剂的使用范围、稀释倍数、使用方法使用。除草剂在使用前一定要认真阅读使用说明书,严格按照药物规定的作物范围、稀释浓度使用方法使用,不能想当然的去扩大作物范围,更不能加大浓度或减少浓度,并且要将用药器具清洗干净,以免造成药害。

  新闻来源:http://www.agri.cn/kj/syjs/zzjs/201507/t20150716_4748425.htm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cdstm_wj]
 收藏:0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 2011-2017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