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三聚氰胺牛奶重现、镉大米、海南毒蔬菜、膨大剂西瓜等种种食品安全问题相继曝光,一股餐桌上的自救运动开始渐渐兴起。
据报道,出于对食品安全现状的忧虑,部分国家部委、省级机关单位、大型国企、民营企业、上市公司、金融机构或个人自发组织在城郊租上大小不等的土地,形成自供或特供食品基地。对有机农产品的需求,极大地催化了开发有机农场的商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CSA(社区支持有机农业)模式小毛驴市民农园发起人温铁军说,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54家采用CSA模式的市民农园,在北京就有接近10家。在广州白云区的流溪河畔,记者亦发现有连片的农田菜地被一些公司承租,策划成供市民农家乐的种菜收菜庄园。
然而,这些农场的出现并没有因为需求的增长而经营得红红火火。一份来自广州市工商局的数据表明,虽然这两年来有机农场注册数以50%的速度增加,情况并不令人乐观。“大多数不到一年就支撑不下去了。去年注册的今年很少来年检”,市工商局企业注册登记处有关负责人说。全国54家采用CSA模式的市民农园也仅有温铁军创建小毛驴市民农园取得了成功,成立三年来,今年开始有点赢利。一家温州公司在广东连南南岗开发的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在供港生意红火了一年后,如今也打道回府。
与规模化、产业化农业相悖,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的有机农场是不是不适合现代社会?在人们的热望中,有机农场到底能走多远?
前景看好却难以为继
去年10月,从事环保工作11年的姜喜诚先生在广州白云区人和镇镇湖村租了18.9亩农田,开始筹建“低碳亲子农场”。
每逢周末,他就利用此前的客户关系招揽一批年轻妈妈来农场种菜、摘菜。他把菜地按面积出租,客户没时间也可以替其打理,收获后送菜上门。“放心有机蔬菜”的招牌一下子吸引了100多户人家来参与。
今年春天记者来到现场时,初春的菜地已经满眼新绿,长势喜人。不少妈妈们带着孩子兴致勃勃地在田间劳作。
面对不断扩大的市场,姜喜诚决定增加投资。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