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取消

热门搜索

专题
首页  >  资讯  >  农林牧渔

葡萄黑豆病的识别与防治

  葡萄黑痘病又叫疮痂病,俗名“鸟眼病”,是葡萄的重要病害。主要为害新梢、叶片、果柄、卷须、果实。
  1、识别

  (1)叶片。叶受害后初期发生针头大褐色小点,之后发展成黄褐色直径1—4毫米的圆形病斑,中部变成灰色,最后病部组织干枯硬化,脱落成穿孔。幼叶受害后多扭曲,皱缩为畸形。

  (2)果实。果实在着色后不易受此病侵染。绿果感病初期产生褐色圆斑,圆斑中部灰白色,略凹陷,边缘红褐色或紫色似“鸟眼”状,多个小病斑联合成大斑;后期病斑硬化或龟裂。病果小、味酸、无食用价值。

  (3)新梢、叶柄、果柄、卷须。感病后最初产生圆形褐色小点,以后变成灰黑色,中部凹陷成干裂的溃疡斑,发病严重的最后干枯或枯死。

  2、防治方法

  (1)苗木消毒。葡萄黑痘病远距离传播主要是通过苗木。因此,对苗木、插条要进行严格检查,对有带菌嫌疑的苗木插条,必须进行消毒。

  (2)搞好果园卫生,修剪、清除病叶、病果及病蔓等。

  (3)喷药保护。萌发前喷洒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或1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加0.3%—0.5%的五氯酚钠。在葡萄生长期,自展叶开始至果实1/3成熟为止,每隔15—20天喷药一次,药剂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者用75%百菌清750倍液。发病时用杜邦公司的“福星”7500倍液或者是“腈菌唑”1500倍液来治疗,交替使用二三次。(中国农业推广网 )

  新闻来源:http://www.agri.gov.cn/V20/syjs/zzjs/201108/t20110826_2193039.htm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cdstm_fujy]
 收藏:0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 2011-2017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