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搜索
取消

热门搜索

专题
首页  >  资讯  >  农林牧渔

大理特色花卉呈产业态势发展

  云南网讯  大理地处横断山脉南端,是中国兰花、云南山茶、高山杜鹃等特色花卉的世界著名产区,有“云南山茶甲天下,大理茶花冠云南”、“中国兰花在云南,云南兰花在大理”等众多美誉。大理以兰花、茶花、杜鹃花为主的特色花卉栽培历史悠久。  
  自2006年1月大理州人民政府颁发了《关于促进特色花木产业发展的意见》以来,通过几年的努力,大理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内外茶花、兰花种植规模最大的地区。据2010年底,大理有关业务部门统计,全州花卉种植总面积3545.9公顷,综合总产值284433.42万元。其中特色花卉716.15公顷,6703.01万株,产值达248853.21万元。其中国兰319.9公顷,5807.21万株,产值198738.95万元;茶花222.27公顷,500.66万株,产值42890.84万元。  
  目前,地方特色花卉已成为大理花卉产业的主体,以兰花、茶花为主的特色花卉产业基础规模快速壮大,产业化科技支撑体系与龙头企业初步形成,特色花卉产业化开发取得明显成效。  
  国兰产业化 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大理国兰产业化进程中,国兰产业化发展最具代表性的要属大理兰国花业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以精品莲瓣兰为主导的消费型兰花占有市场80%以上的份额,在市场需求调研的基础上,现已达到了年产消费型国兰10万余盆,通过建立在省内省外十三个销售点(含北方诸省、国外销售点),年实现产值1000余万元。  
  据大理兰国花业董事长李光宏介绍,传统的国兰市场,可以分为珍稀高端品种市场(其中包括不断涌现的珍稀新品种)和大众消费市场(包括传统品种,原来的高端品种经过数年栽培后已有大量存苗的一些品种以及无数没有命名的一般品种)。长期以来,一些兰友盲目追求珍稀奇异高价品种,引发“天价兰花”、“炒兰热”,严重影响了兰市的正常运作。  
  “2006年,每株‘黄金海岸’的单价不低于15万,现如今,我这里销售的‘黄金海岸’三株一盆,每盆单价在200元左右,兰花爱好者和普通百姓都能买得起,名贵兰花也能走进千家万户了。”大理兰国花业董事长李光宏告诉记者。  
  李光宏认为,国兰是当前生物多样性研究十分引人注目的植物类群之一,但是,目前我国的野生兰花资源正以惊人的速度急剧减少(著名的大理莲瓣兰也不例外),许多种类面临灭顶的危险,如不尽快加以拯救,便会很快从地球上消失,而保护野生兰花资源最积极、最有效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保护兰花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第二种是保护野生兰花的种群数量。前者需要人类社会的长期共同努力,后者则可以通过规模化的培育来满足人类对兰花资源的需要,从而达到保护野生兰花资源的目的。为了规模化培育,李光宏已超人的胆识和效率,投入巨资建立了大理兰国花业发展有限公司。  
  茶花产业化 利用园艺新技术  
  在大理市凤仪镇三哨水库附近,有一个茶花养殖基地,基地里的各种山茶花妖艳欲滴的竞相绽放着。“树头万朵齐吞火,残雪烧红半个天”描述的正是这里山茶花热闹开放的景象。  
  大理博达园艺花卉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聪和记者聊起大理茶花产业发展瓶颈时说,大理作为茶花的故乡,这是大理茶花资源发展的优势,但也是制约着大理茶花产业化发展的一个瓶颈。因为茶花在大理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大多数人也就拘泥于传统的栽培方法,不能接受茶花栽培的新技术、新知识,这就严重阻滞了大理茶花产业化的发展。张聪认为,此前云南山茶的销售仅限于资源的交易,没有真正形成有效商品推向市场。  
  “茶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适应性差,高温受不了,低温同样也受不了”。张聪认为,只有通过改良品种,优选、培育出适应环境能力强的茶花,才能推进茶花的产业化发展。  
  同时,通过劈接、芽接等繁殖新技术,能实现茶花大量快速地繁殖;采用红花油茶实生苗在温室或塑料大棚中,用劈接、芽接等方法繁殖茶花,不但繁殖速度快、长势好,管理简便,成本低、销售价格也能为大众所接受。这是发展茶花产业的一条便捷之道。  
  另外,高枝嫁接茶花大树卡接速成技术,能在短期内将面临淘汰的油茶大树嫁接成有观赏和绿化价值的茶花大树。张聪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利用这些园艺技术,已经发展了近360亩的新、优、特树种,致力于培育景观、园林茶花为主,公司利用嫁接技术已经从庭院式种植逐渐形成规模化种植,走向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据了解,截至2011年,大理地区有一定规模的特色花卉种植户已逾2.2万户,处于栽培状态的特色花卉总量达5880多万株,其中兰花5000万株,茶花500多万株,杜鹃花380万株,花卉种植面积达5.31万亩,花卉产业已逐步成为推动大理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生态产业。(段静)
  新闻来源:http://www.moa.gov.cn/fwllm/qgxxlb/qg/201204/t20120418_2605518.htm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cdstm_chenb]
 收藏:0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 2011-2017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