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不管是吃公宴还是吃私宴,我都采取“光盘”政策,吃不完的都要打包带走。插队中的一些亲身经历让我体会到粮食来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
播种、施肥和锄草中的艰辛自不必说,单说将收割下的庄稼往回背这一环节中的辛苦吧。
有一次,我们一些知青和社员们从槐树梁往村头打麦场背麦子。那天烈日炎炎,一捆捆收割下的麦子被烈日晒得仿佛要着火似的,麦穗上的麦粒破壳欲出,仿佛一碰就要掉下来。社员们说在这种天气里背麦子不能歇,只要一歇,麦粒就会洒在地上,糟蹋了。那个年代讲究的是颗粒归仓,不能歇就要硬撑着走。
我一个挺腰背起一捆麦子,背上仿佛袭来一波波热浪。刚走一会儿,汗就像泉水一样从头皮、额头和脊背上泛了出来。走到半山,歇一歇的念头一次次生出,但为了颗粒归仓,我坚持着往山下走。地面上似乎冒着热焰,热焰使背上的热浪更加炎热,突然我感到鼻子一热,鼻血流了下来,可是不能停下,我只得用手背擦一下继续走,再流再擦……到了村头打麦场,看着手背上已干成痂的鼻血,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有一次背洋芋,也让我记忆深刻。一天,我们4个知青和社员们在村子后沟的花椒坡上挖洋芋,临近傍晚收工时,分到了3麻袋半洋芋。本来就又累又饿,还要背着沉甸甸的洋芋回家,真是愁煞人。但是愁归愁,背还是要背的。为了照顾弱小娇气的女知青,我们3个大男人各背一麻袋,让她背半麻袋。
洋芋压得我们头上直冒虚汗,连步子都走不稳,女知青更是摇摇晃晃。走到半坡,她一下子把洋芋撂在地上,直嚷着受不了了。最后生产队长过来把她的洋芋背上,引上她先走了。天黑了,我们实在是饿得走不动了,就停下来,从路边弄了些柴草烧洋芋吃。吃了后身上有劲了,又背起麻袋向知青点走。当时我就想,几颗洋芋就能使人身上有劲,粮食真是宝。
秋收时节时间紧,黄豆一类的秋粮要先割倒,拢到山坡上,等入了冬再背回村里。电影《闪闪的红星》插曲里唱“夜半三更盼天明”,可那时我是夜半三更怕天明,因为何止是天明,天一麻麻亮,就要从热被窝里爬出来,顶着寒风深一脚浅一脚地从山上往回背黄豆一类的秋粮。
那天去寨子山背黄豆。到山上时,寒星残月还在闪烁。走到一个只能一人过的急弯处我停下了,急弯悬在半崖上,如果站不稳的话,就会掉到五六米高的崖下。虽有些害怕,但后面还有一队等着过的背豆人,于是我硬着头皮一跳,果然没站稳掉了下去。好在豆捆先着地,我掉在豆捆上,没有大碍。
不光是麦子、洋芋和黄豆,凡是粮食,要收获它都得付出艰辛的劳动。
当然,现在的农业机械化已经发展到很高的程度,但机械化不是万能的,有很多精细耕作还得靠人动手。尤其是在山区,地高块小,机械化使不开,种田打粮基本还是靠人的艰辛劳作。更何况,机械也要人来用,加上购置、维修和油料消耗,农民兄弟付出的还是非常多。所以,不管到了什么时候,粮食都是粒粒皆辛苦。珍惜粮食就是尊重劳动,珍惜粮食才是永远的时尚。(中国环境报第4版)
新闻来源:http://www.cenews.com.cn/xwzx/wh/qt/201305/t20130501_740847.html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