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取消

热门搜索

专题
首页  >  资讯  >  农林牧渔

河北藁城:水肥一体化技术让“沙地生金”

  走进河北省藁城市兴安镇东里村,一片一望无际的沙滩地里,采用微喷水肥一体化技术的马铃薯长势喜人,另有一片春玉米已有7-8个叶片,长势健壮,采用的是地膜覆盖加微喷的水肥一体化技术。

  “这一片沙滩地面积1200亩,目前种有马铃薯880亩,甜玉米320亩。是2007年从当地20多户农民手里承包过来的,以前种的是杨树。”藁城市鑫茂马铃薯种植合作社理事长杨月青介绍说,承包以后,他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包括打了7眼机井等,按照事先的设想发展马铃薯规模种植,没想到沙地既漏水又漏肥,前几年基本都是绝收。

  就在杨月青走投无路之时,在藁城市农技推广部门的帮助下,于3年前上了水肥一体化的滴灌技术,今年改滴管为微喷,当地政府还每亩给了300元的补助。

  就是这项种植技术的变革,让杨月青从原来的赔本赚吆喝,到连续两年旱涝保收,亩效益达到2900元,年均有350万元左右的纯收入,在一片沙滩地里刨出了“金娃娃”。

  日前,全国农技中心召集华北及黄淮9个省(市、区)粮食主产地土肥水技术推广部门的负责人,在河北省藁城市召开“水肥一体化技术现场观摩暨经验交流会”,杨月青的这片沙滩成为参会代表的观摩点之一。

  藁城市还在小麦—玉米两茬上示范推广以微喷为主的水肥一体化技术,取得了“两节”、“两省”、“两增”的效果,即既节水节地、省工省时,又增产增效。在藁城市小麦微喷示范现场,石家庄市农技推广中心主任李月华介绍,与传统的小麦生产上大水漫灌相比,微喷技术可节水一半以上。

  “水肥一体化是一项节水增产的关键技术,藁城市因地制宜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让‘沙地生金’促进农民增产增收,走出了一条既节约水资源,又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全国农技推广中心主任陈生斗评价说。

  “我国是水资源短缺严重的国家,北方尤其严重。为保持粮食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河北农业一直依赖超量开采地下水来支撑,靠牺牲环境为代价。”小麦育种专家、石家庄农科院郭进考研究员在会上呼吁:节约用水,刻不容缓。

  郭进考介绍说,河北的水资源70%的水用于农业,其中农业用水的70%用在了小麦生产上。密布河北大地的80万口机井,连年超采,造成地下水位以每年以1~1.7米的速度下降,目前已形成面积达5万平方公里的地下水采空漏斗区。

  据了解,为解决水资源短缺制约我国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一瓶颈,在农业部的支持下,近年来,全国农技中心把水肥一体化技术作为“一号技术”在全国布点进行示范推广,今年重点在华北地区粮食作物上集成创新技术模式,推进这项技术从设施走向大田,从经济作物发展到粮食作物。目前,该项技术已在全国推广面积达3000多万亩,其中大田作物已占到80%。

  有关专家表示,水肥一体化技术相对成本较高,要想大面积推广,还有待于政府加大投入,在资金上予以大力扶持;与此同时,我国水肥一体化使用的配套装备的研发相对滞后,产品主要依赖于从发达国家进口,技术成本高,严重制约了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大面积应用和推广。(中国农业新闻网 梅隆)

  编辑:梅艳

  新闻来源:http://nykj.xn121.com/kjdt/wz/1657369.shtml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cdstm_zhangxc]
 收藏:0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 2011-2017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