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取消

热门搜索

专题
首页  >  资讯  >  农林牧渔

“烹”出“文化”大餐

 

脆肉鲩(百度图库)

  2013年,中山市政协与市政府协商后达成共识,将“借文化的力量,打造中山美食文化品牌”作为今年市政协与市长协商座谈会的主题,希望通过实施美食文化“五个一”工程,将中山打造成新派粤菜名城。东升借助脆肉鲩提升城镇形象的做法,不仅对饮食业和饮食文化发展有启发,对于如何发展农业、稳定农村、增加农民收入,以及对于全市其他产业的转型升级,也具启发意义。

  原本产自长江水库的脆肉鲩在上个世纪80年代被东升人成功引入池塘养殖,并在裕民村慢慢推广。上世纪90年代初,东升镇党委书记冯海垣第一次在小榄一位朋友的婚宴上吃到了这种鱼,“感觉不像是吃鱼,挺奇怪的。”相传,当时有东升的农户在鱼塘捞到了脆肉鲩回家煮,煮了一个小时都煮不熟,于是“鬼鱼”的说法在东升流传开。当年,冯海垣压根没有想到,就是这条“鬼鱼”让东升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农业镇发展成为小有名气的“中国脆肉鲩之乡”。

  一条脆肉鲩带动一个产业

  在紧挨着小榄水道的沥心村,站在防洪大堤上望过去,看到的都是一个个鱼塘,远处的村庄已经大多盖起了白色小洋楼。车志强的鱼塘就在其中,从表面上看,这里和普通的鱼塘没有太大的区别,不过这里养的鲩鱼是需要喂蚕豆的。这就是东升“脆肉鲩”养殖基地之一。

  20年前,东升兴起养殖脆肉鲩,刚刚高中毕业的车志强不想去打工,便跟着潮流养起了脆肉鲩。“当时的成本低,养殖密度也没有如今这么大,电费、塘租费用比较低,鱼种也只要2角钱一斤,承包鱼塘时,塘租只要先给15%,年底卖了鱼再给剩下的部分。”在这个新兴的领域,投入少,机会大。车志强庆幸自己早进入这个行业。

  如今,脆肉鲩养殖的门槛越来越高。“需要给50%的定金,还要给完当年的塘租。电费涨了,塘租也从每亩几百元涨到3000元—3500元。10 年前,100元可以做到300元的生意,如今,10万元只能做到11万元的生意。”

  行情的变化大概因养殖的人多了,脆肉鲩的养殖已经不同于其他鱼类的养殖,成为东升的一个特色行业。据东升镇2006年的调查,脆肉鲩养殖带动本镇600多农户,从事养殖的人员达1300人,解决了3000多人的生活出路,养殖户都过上了小康生活。目前,这一数据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在东升养脆肉鲩的散户多,这些人大多是40岁左右,有儿有女,过了打工的年龄,又需要养家糊口,脆肉鲩养殖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兼顾家庭的致富机会。如今,和车志强一起养鱼的很多东升人都赚了钱,盖了房,在家带孙子,颐养天年。

  脆肉鲩带动相关产业同步发展。因饲养脆肉鲩需选购大规格的草鱼作鱼种,养殖万亩脆肉鲩需5000亩“四大家鱼”鱼塘提供大规格草鱼种。养殖饲料配套也同步发展。仅全镇养殖脆肉鲩和 “四大家鱼”每年需要饲料46250吨,再加上带动周边地区发展脆肉鲩和 “四大家鱼”养殖需要蚕豆饲料27400吨,一条脆肉鲩带动饲料约73650吨。而且饲料消耗也带动了该镇饲料加工、销售、运输等的发展。

  车志强的鱼塘养殖面积已达到200亩。随着养殖面积的扩大,养殖水平与当初也不可同日而语。记者在鱼塘采访时,几台饲料机正在喷射饲料,完全无需人工操作。增氧机从每个鱼塘1—2个增加到6—7个。“以前,一个人只能看一个鱼塘,还很累,现在一个人可以看3个鱼塘。养脆肉鲩最怕停电,缺氧,这几年,停电的机会很少,而且基本上发电机都已经普及了。”

  2006年5月,东升镇被授予 “中国脆肉鲩之乡”。这条特殊的鱼走出东升走向全国。车志强以前养殖的鱼都在广东范围内卖,2003 年开始销往外省,2006年卖到北京、福建。“以前都是养殖户主动卖到广州和深圳,现在广州和深圳的客户上门来这里收货。”

  “流通很重要,政府的推介提高了脆肉鲩的名气,有助于我们开拓市场。”2007年至今,东升镇每年举办脆肉鲩美食节,大大提高了脆肉鲩的知名度。车志强也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2010年,他买了一辆可以长途运输脆肉鲩的货车,不仅卖自己的鱼,还充当起了“鱼贩子”,从农业向流通业进军。

  经历了20年的发展,东升镇成功打造了 “东裕”牌脆肉鲩品牌,建成了全国最大的脆肉鲩生产基地。目前,全镇脆肉鲩养殖面积达1万多亩,约占全省的41%,年总利润超过2亿元。其中无公害脆肉鲩产地认证面积达10200亩,占脆肉鲩养殖面积的99%以上。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cdstm_zhangxc]
 收藏:0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 2011-2017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