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项研究针对本区薄早碱灾的特定生态条件,种养加、农林牧关系失调的基本特征,利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从能量和物质转化、生态经济的宏观控制出发,着眼于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经多层次协作攻关和多点试验及大面积反馈,系统地提出了在3600万亩耕地范围内的综合治理与开发战略、技术途径,形成了促进农作物产量持续增长、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八项系统配套技术,实现了大面积、大幅度、持续均衡增产。该项区域性开发治理的战略与综合技术体系,不仅对黑龙港地区具有开拓作用,且对整个半湿润易旱缺水中低产区的开发有指导作用。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落后的条件下,该项目确立,“面向市场、发挥优势、立足生态、高产高效”的战略思想。坚持当地资源为基础,综合治理为手段,考虑与周围地区的关联性,进行区域整体开发。达到发展经济,改善环境质量的目的。
以调控肥水、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基础;开发优势产品,快速提高单产增加总产量为重点;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建立良性循环的农业经济生态系统。建立生态水利工程体系,调节四水转化技术;节水开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技术;抗转栽培稳产高产技术。开发林果,提高经济生态效益技术,加速农产品转化、开发养殖新技术,促进农产品开发产后加工技术等八项技术系列。
首次全面系统提出“治薄为首,治薄与治旱相结合,化肥起步,增加投入,以无(机)促有(机),开发低产田”的技术路线,形成低产田快速高产技术,从均衡增产出发,突破多项作物的施肥研究,形成了多熟制下的全年最佳施肥用量、配比和方法的配套技术。
得出了在限水条件下“依水定肥、肥水定量、以肥保产”的新概念及氮磷水配合的定量技术;首次提出中低产田区别于肥沃高产田的“前重型”耕作栽培技术体系。明确了开发与治理的关系以开发为主;治旱与治薄的关键是水,出路在肥;有机与无机的关系是化肥起步,以无促有;灌溉农业与雨养农业的关系,是实行节水栽培,走省永的路子自给性生产与商品性生产的关系,以商品性生产为主等主从关系。确立了“四维”治水、化肥起步、粮草定样、加工促农的技术途径。
本项研究达到当前国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重要技术指标对比:三年攻关期间,应用综合技术成果,粮棉单产年平均递增分别达到24.9%和27.4%(开发区面积分别是245亩和230亩),大大超过年平均递增10%的国家下达计划指标,粮田能量产投比提高22.47%。
新闻来源:http://www.cast.net.cn/kj/cgtj/122067.shtml
留言